Burmester
Burmester
自從1977年以來,Burmester就堅持以無與倫比的品質,持續投入生產頂級音響的行列。這是為了符合Burmester的品牌成立初衷:創造出能完美融合「高質感聲音」、「科技創新」與「雋永設計」三個要素的音響產品。而在將元件組裝成器材的過程之中,全由訓練有素的技術人員在柏林工廠進行,也正因為打著「德國製造」的旗號,因此Burmester一直保持非常嚴謹的態度,來對待「生產製造」這件大事。對Burmester來說,沒有什麼比嚴謹的工藝來得更需要認真看待。
自從1977年以來,Burmester就堅持以無與倫比的品質,持續投入生產頂級音響的行列。這是為了符合Burmester的品牌成立初衷:創造出能完美融合「高質感聲音」、「科技創新」與「雋永設計」三個要素的音響產品。而在將元件組裝成器材的過程之中,全由訓練有素的技術人員在柏林工廠進行,也正因為打著「德國製造」的旗號,因此Burmester一直保持非常嚴謹的態度,來對待「生產製造」這件大事。對Burmester來說,沒有什麼比嚴謹的工藝來得更需要認真看待。
德國手工製造
自從1977年以來,Burmester就堅持以無與倫比的品質,持續投入生產頂級音響的行列。這是為了符合Burmester的品牌成立初衷:創造出能完美融合「高質感聲音」、「科技創新」與「雋永設計」三個要素的音響產品。而在將元件組裝成器材的過程之中,全由訓練有素的技術人員在柏林工廠進行,也正因為打著「德國製造」的旗號,因此Burmester一直保持非常嚴謹的態度,來對待「生產製造」這件大事。對Burmester來說,沒有什麼比嚴謹的工藝來得更需要認真看待。
除了對於傳統製造工藝的要求,我們的研發部門也持續不懈努力,不僅跟上目前外界最新的科技進展,也更進一步設定了自身日後發展的趨勢以及產品標準。
從首張手繪的設計草圖開始,接著通過大量的原型設計,到了最終由柏林本地出廠的器材成品,Burmester的品牌核心價值,已經深深滲透進入機箱內部,每只組成元件當中。
極致完美
為了落實我們心目中終極的聲音品質,因此,Burmester必須要動用全新「創造和互動」的方式,來引用世上最先進的音響技術。一言以蔽之,我們堅持採用性能最為優異的電子元件,並搭配古老的工藝技術進行生產製造。對於元件品質的高度要求,可以在所有我們選用的加工及組裝零件中,有超過 95%來自德國本地協力廠商這點看出來。在被妥善組裝起來之前,還得經過高標準把關,確認只有符合嚴格定義,具有最佳寬容度的零件,才能夠進入我們最終生產線的行列。
進入生產線最終階段,與正式成品出廠之間,每只元件不只經過徹底的燒機測試與全面測量,還必須通過各式各樣的聆聽測試。也就是說,在為時七天的漫長燒機測試過程中,每部器材差不多得經過300部電腦的輔助測量,只有在這些測量顯示出元件沒有偏差的情況下,才可以前進到最終的測試階段。而在最終階段當中,我們還會加入手動測試,以進行器材所有功能的詳細檢測,最後,是以訓練有素的人耳對器材進行聽力驗收,確保一切表現都符合Burmester的高標準。身為音響業界的先鋒,Burmester已創造無數的傳奇音響製品,也同時在頂級音響領域當中,成為無可取代的象徵。
理念與設計
Dieter Burmester認為在面對人類珍貴的音樂遺產時,他自己理應扮演守護者,以及中介的斡旋者角色,因此在其設計的音響器材中,全數搭載了創新的技術與高品質的零附件,力求毫無妥協的表現。之所以要如此做到終極完美,其目的其實很簡單,也就是為了賦予聆聽者能夠完全無隔閡、深入音樂內在的權限。
不論是聽貓王的搖滾樂,指揮帝王卡拉揚的古典樂,或是披頭四樂團的雋永流行曲目,經由Burmester的音響器材,你就能夠將任何類型音樂的完整精神帶到自家客廳,而放眼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座演出舞台能提供這般全面的表現。在此必須再向各位強調:技術創新和雋永設計,這兩件事是Burmester音響系統的最大特點。
Burmester的器材,都擁有明確而富特色的線路設計,以及顯眼採取突出設計的鍍鉻面板。以上特質讓人不僅對其音樂表現印象深刻,也同時能作為視覺藝術的物件擺在家中。對於我們而言,鍍鉻的亮面處理並不只是為了讓你第一眼就感到驚艷,或是形塑美觀而已。這種作法除了能夠延長產品外觀使用的年限,也更能彰顯每件器材的價值感,讓你瞭解到這是投注了無數心力的作品。
科研成果和簡單易用
為您雙耳而生的藝術-這是我們的座右銘,更是承諾
Art For The Ear 為聆聽而創造的藝術品 Burmester
【全文輯錄自「音響論壇」】Dieter Burmester,一個在德國越來越響亮的名字,以前只有Hi End音響迷知道這個名字。現在,不僅300部Bugatti EB16.4 Veyron超跑車主知道他,連Porsche以及Mercedes Benz的車主也接連著會知道這個名字。為什麼?因為這些豪跑車、房車的車內都會看到Burmester的商標,他們都使用Burmester的汽車音響。
音樂、家庭、朋友、忠誠
Dieter Burmester 1946年生,今年67歲,13歲時擁有人生第一把吉他,從此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他曾說音樂、家庭、朋友、忠誠是他人生最重要的寶貴資產。15歲他開始跟朋友在餐廳裡彈吉他賺錢,從此沒有跟家裡伸手拿過一毛錢。為了自己想做電吉他的擴大機供樂團使用,他去唸無線電與電視(1962-1966年間),學得一身電子功夫。22歲時入伍從軍,進入反恐特種部隊受訓,他說在那裡除了鍛鍊出強健的體魄之外,還學會一件事,那就是「跟我來」,那是指揮官
最常跟隊員說的一句話。退伍後還繼續讀書,畢業後自創工程師工作室,當時替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公司設計電腦介面,後來也設計醫療用量測儀器。1977年創立Burmester之後,他謹記部隊中指揮官的領導統御名言「跟我來」,只要公司想執行什麼計畫,他就率先身體力行,讓「跟我來」成了團隊精神,這句話一路跟隨他迄今。
從1977年創業以來,他很自豪的是從未跟銀行借過錢,他說自己把賺到的錢都投資到公司,讓公司持續成長,他不想跟銀行打交道,他說裡面太多政治運作,他不習慣也不喜歡。從他每次見到我都會跟我熊抱一番,並且提到我們之間超過二十年的情誼中,可以窺知他很重朋友之情。
他認為對朋友忠誠是人生重要的美德,也是資產,他說即使在商場上,他也以忠誠對待朋友。
閒談中,他拿出一張年代久遠的拷貝紙張,指著上面的日期說,這是1977年他創業時父親寫給他的恭賀信,信封上父親所寫他的名字字形很美,為了紀念父親,他以這個字形作為公司商標。沒想到,當年父親手寫的簽名字體現在鑲在Bugatti Veyron、Porsche、Mercedes Benz車裡
的喇叭網罩上,也顯示在儀表板上的音響操控選單裡,持續發光發亮。
堅持德國製造
1997年(106期)我第一次去柏林採訪Burmester時,他們只有二十幾個員工,線路板還是外包,工廠也只佔用在工廠的一半(一層樓)。2007年(當年的報導以別冊出版,沒有刊在228期雜誌裡),30週年時,我第二次造訪,員工已經五十幾人,廠房也擴充為完整的二層廠房,也自己購買焊錫爐,開始生產自己的線路板。2013年我第三度造訪,員工還是五十幾人,不過廠房內的設備增加,例如SMD表面黏著元件線路板已經能在廠內自己完成,自製率不斷提高,同時也堅持盡量採用德國元件,除非不得已。您知道嗎,全德國能夠合乎他們要求的鍍鉻廠只有二家,一家在南部,一家就在柏林附近,他們當然選擇後者合作。即使這家鍍鉻廠已經是嚴選,但廠內還是可以看到許多不合格的鍍鉻退件,只因為上面有一個細微的小沙孔。沒錯!Burmester的要求就是連一個細沙孔都不能有。
可能改變音響生態
從1977年迄今,已經過了36年,Burmester無疑已經是Hi End音響領域的霸主之一。人生第一個36年尚在磨練,第二個36年是黃金時光,如果有幸能有第三個36年,那是用來緬懷往事、頤養天年用的。Burmester度過一個發光的36年黃金時光,這是由Dieter所領導,他不僅開創了德國Hi End家用音響的典範,堅守德國製造的傳統精神。60歲後更積極投入Hi End汽車音響的研發,與Bugatti、Porsche、Mercedes Benz合作,帶領Burmester跨入新的領域。
Burmester未來36年能不能在Hi End汽車音響領域中發光發熱呢?現在下定論尚言之過早,不過可以肯定的是,Burmester已經以Hi End家用音響廠家的身份開啟了Hi End汽車音響的新頁,他的成功模式未來還可能促使更多Hi End音響廠商與汽車製造廠合作,因此而改變Hi End音響的生態。
「Art For The Ear」,為聆聽而創造的藝術品,Burmester當之無愧。
Burmester的多項領導技術
【全文輯錄自「音響論壇」】
這次參訪Burmester工廠,除了讓團員一睹工廠真面目之外,更重要的是教育訓練。對我而言,由於長時間接觸Burmester的器材,幾乎高價產品我都聽過,對他們家產品的熟悉程度自然勝過一般人,因此二天下來的教育訓練並不難懂。以下,我挑出幾項Burmester自創立以來的重要技術成就與大家分享,其實這些當年的首創或重要技術在今天已經很普遍,但仍然不減這麼多年來Burmester的領導地位。在1980年,Burmester就率先以808旗艦前級推出模組化設計。模組化設計是專業器材中常見的作法,但家用Hi End音響器材在此之前很少見到。1983年推出平衡放大架構(Burmester稱為「對稱訊號處理」)。1985年開始使用直接交連線路,把交連電容器移除。1987年,第一次把R2R電阻繼電器音量控制系統用在遙控器上,截至目前為止還沒見過這樣的遙控器。1987年也第一次在數位類比轉換器中加入昇頻線路,當時還沒有現成晶片可買,完全靠分砌式線路來完成。1991年推出皮帶驅動CD唱盤,藉著皮帶驅動降低CD片抖動所帶來的時基誤差。1994年第一次推出外接主動式喇叭分音器,同時開始採用Burn In之後電腦配對單體,提升喇叭的精確性。1995年948電源處理器獲得主動式電源處理專利。2006年第一
次跟Bugatti合作,推出頂級汽車音響系統。2011年推出111 Music Center,這是Hi End級數位流播放器。2013年為Mercedes Benz S Class發展出Hi End 3D Surround Soundsystem,採用24個喇叭單體,聽過者都對其卓越的音響效果印象深刻。以下,我從諸多技術成就中再挑幾項比較重要者做更進一步的說明。
Symmetrical Signal Processing 對稱訊號處理
Burmester所謂的「SSP對稱訊號處理」其實就是現在的平衡架構,這種線路架構並非Burmester所發明,而是從1950年代就開始使用在通訊或專業錄音室中的線路設計,只是Burmester認為他們是Hi End音響領域中第一家採用這種平衡架構者。
大家都知道,平衡架構就是利用三條導線,其中一條為地線,一條傳遞正相訊號,另外一條傳遞反相訊號。藉著正相訊號與反相訊號的相加與相減,產生二個結果(也可說是好處),一個是相加之後電壓加倍,讓音量聽起來更大,聲音更飽滿;另一個就是相減之後產生共模排斥效果,把地迴路哼聲與各種突波雜訊、訊號線串入雜訊、內部干擾雜訊排除,留下純淨的音樂訊號。
既然必須有正相訊號與反相訊號,擴大機內每個聲道就不能僅有一組放大線路,而是必須有二組,或由一組線路藉著分相手法導出反相訊號。一般Hi End音響界所通稱的「全平衡架構」就是每聲道二組線路(正反各一組),左右二聲道總共要有四組完全相同的線路。除了放大線路必須有四組,音量控制系統也必須有四組,否則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全平衡架構。
當年Burmester採用他家所謂SSP線路時,由於尚未有現成的規格,所以他們把平衡線中三條線的第一腳當作地線, 第二腳傳輸反相訊號, 第三腳傳送正相訊號。後來美國ANSI(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美國國家標準學會)制訂平衡線標準,規定第一腳為地,第二腳為正相訊號,第三腳為反相訊號。從此造成美規與歐規的差異。當您使用平衡線時,請一定要先確認美規或歐規,避免一直聆聽不對的反相訊號而不自知。
X –Amp
X-Amp最早出現於1980年推出的808旗艦前級上,簡單的說它就是一個以分砌式線路做成的放大模組。跟一般熟知的OP Amp不同處在於,OP Amp是微型積體電路,而X-Amp則像豆乾一樣大塊,當然X-Amp的音響效果也更好。X-Amp內部採用直接交連,可以有效控制直流飄移,還可藉著鋁殼讓線路保持穩定一致的溫度。
Direct Coupling 直接交連
直接交連幾乎是目前Hi End擴大機的主流方式,毫不足奇,但在1980年,卻僅有很少的擴大機設計者採用。首先您一定會問:直接交連是什麼意思?其實就是在放大線路中每一級之間不採用被動元件電容器來做連接,而是以主動式電子線路來連接每一級。為何原本每一級之間要用電容器來耦合呢?這就牽涉到電子線路的動作原理。在擴大機放大線路中,音樂訊號是以交流電型態存在,而要讓電子線路能夠工作,必須施加直流電。由於每一級的工作直流電不能讓它們相互串流,否則電路將無法正常工作,因此必須運用能夠擋住直流電的被動元件來把直流擋住。
換句話說,也就是在每一級之間放一個或二個能夠擋住直流電的電容器,稱為交連電容。如此一來,直流電就不會到處串流,也不會跑到喇叭裡。當直流電跑到喇叭裡會有什麼後果呢?會一直持續的輸入音圈裡,導致高音單體的音圈過熱而燒毀,中、低音單體或許不致於燒毀,但也會持續發出哼聲。
話說回頭,到底用交連電容器把直流擋住有什麼壞處呢?這就要怪電容器本身的缺點了,電容器必須充放電,會產生時間差,也就是相位差。而電容器本身的公差也不夠精密、還會受溫度影響,電容器用久了會變質,這些原因都讓聲音劣化,尤其因電容器所產生的相位差更讓聲音變得
模糊,不夠精確清晰。Burmester很早就發現電容器耦合的缺點,所以發展出以主動電子線路取代交連電容的線路,並且一直沿用迄今,不斷優化。
Power Conditioner電源處理
Burmester的電源處理器948是獲得專利的一種獨家電源處理方式,能夠把市電中所含的直流成分以主動線路的方式去除,也就是所謂的電源波形整形。此外,948內部也有濾波器,能夠把高頻雜訊濾除。所有的訊源或前級都可利用整形與濾波而獲得純淨的電源。致於後級,948的插座有特別給後級用的,後級的專用插座並沒有經過整形、濾波處理,而是跟市電併聯,直接汲取市電,因此也不會有被電源處理器扼住喉嚨的缺點。
Belt Drive 皮帶驅動CD唱盤
Burmester第一部使用皮帶驅動的CD唱盤是1991年推出的916。當年到底是CEC開創皮帶驅動CD唱盤?還是Burmester?鬧得沸沸揚揚。我也
親耳聽過Dieter Burmester跟我解釋,大意是Dieter Burmester有一天在聽CD唱盤,發現檯燈照射在CD片上的光影放大後可以看到抖動,可是直接看CD片時卻無法發現抖動,於是跟工程師討論,開始深入研究CD驅動的抖動問題。後來Burmester找瑞士廠家購買精密驅動馬達,由於CEC長期以來對於皮帶驅動黑膠唱盤著墨甚深,
所以Burmester委請他們研發CD唱盤的皮帶驅動系統,這就是後來CEC也推出皮帶驅動CD唱盤的Burmester說法,詳情請看「音響論壇」228期(2007年9月1日出刊)的特刊。當年由於Burmester採訪的篇幅很大,特別另外獨立印行Burmester30週年生日快樂特刊,您在第228期上是找不到相關報導的。
Burmester的CD唱盤是否每一部都採用皮帶驅動呢?不!有一般驅動方式,有皮帶驅動者,也有吸入式。到底皮帶驅動式CD唱盤有什麼好處呢?Jitter時基誤差比較低。在Burmester推出皮帶驅動CD唱盤時,大家對Jitter還沒有清楚的概念,現在幾乎每部數位訊源都強調低Jitter的重要性,甚至以外接精密時鐘來保證時基的精確性,由此更證明Burmester當年的前瞻性。
111 Music Center
111是2011年推出的Burmester王牌數位流播放機, 主體包括四大部分:一、077前級的線路以及X-Amp。二、069 CD唱盤的數位類比轉換線路。三、轉檔、CD播放、硬碟播放,以及網路收音機等功能。四、UPnP(即插即用論壇網路協定,方便家裡或公司網路中的各項裝置能夠無礙相通)伺服器播放,並與電腦連線。音樂中心這種數位流播放器材當然不是Burmester首創,Burmester在2011年才推出這樣的產品,腳步已經慢了。不過,111雖非搶先推出,但它的思維卻是Hi End方式的,傳統音響迷使用起來沒有太大困難。更棒的是,111的聲音表現遠遠高於大部
分市售類似產品,這才是傳統音響迷所關注者。有關111 Music Center的器材評論,請參閱「音響論壇」第301期,內中有我的評論,以及一位用家曹先生的使用經驗談。
為了想聽Burmester汽車音響而買 Porsche或Mercedes Benz
【全文輯錄自「音響論壇」】Burmester第一次汽車音響經驗是跟世界著名的豪華超跑Bugatti EB 16.4 Veyron合作,那時是2006年。這部超跑時速可達400公里,售價100萬歐元,是為了紀念法國賽車手Pierre Veyron而推出。一開始Bugatti跟Burmester談的是150套,後來一路增加到300套。現在這項計畫早已執行完畢,您再也買不到這套超級組合。
Burmester第二個汽車音響經驗是跟Porsche合作,那是2009年,為Cayenne、Panamera、911車上提供汽車音響系統。第一次在Veyron車上的是8聲道系統,而在Porsche車上的則是16聲道系統,擴大機功率超過1,000瓦(700瓦AB類推高、中音,300瓦D類推低音),喇叭總面積達2,400平方公分。但讓人驚訝的是,整套音響系統的重量只有12公斤,一般類似的汽車音響系統至少重達30公斤以上,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Hi End汽車音響大有學問
或許許多人認為汽車音響沒什麼了不起,大家每天都在聽。但是,如果您曾經仔細想過,在有限的空間中要安排那麼多的喇叭,而且安置喇叭的位置要夠堅固,還能傳達良好的音響效果,這絕對不是你想像隨便把喇叭裝在門邊那麼容易。
更何況,裝在Bugatti與Porsche車上要考慮到整套音響系統的重量必須夠輕,不要增加車身重量,影響車速。還有,時速達三百公里以上的超跑在高速行駛時要如何避免噪音的干擾?讓駕駛人在高速馳騁之餘仍能享受到清楚優美的音樂?
Dieter Burmester告訴我,為此,他與車廠的工程師們不知開過多少次會議,研究車內空間的大小形狀以及支撐結構,建造模擬汽車空間,嘗試
喇叭不同安裝位置,同時還要考慮到抗振、抗噪、抗高速,還要說服汽車廠讓他把喇叭裝在想裝之處。如果是雙坐跑車,車內空間容積有限,在那麼小的空間中,要讓聲音達到高中低音的平衡並不是那麼容易。如果是四人座(如Panamera與Mercedes Benz S Class),不僅要讓前座好聽,後座更要好聽,尤其S Class有可能是司機開
車,老闆坐後座,總不能讓司機聽好聽的,老闆反而聽不到好聲音吧?
有過Bugatti與Porsche的成功經驗,這次Mercedes Benz推出新的S系列,就找上Burmester合作。2011年開始接觸,經過三年研發,Burmester終於推出二款不同等級的系統,入門級為Surround Soundsystem,搭載4支高音單體、7支中音單體,還有2支低音單體安置在前方,總共13聲道。擴大機輸出功率590瓦,其中有9聲道為主動DSP多聲道控制系統,還有噪音補償感知。
Hi End 3D Surround汽車音響系統
豪華級則是Hi End 3D SurroundSoundsystem汽車音響系統,包括9支高音單體、8支中音單體、4支中低音單體、2支前方低音單體、一支超低音,總共24個單體。而擴大機則有1,540瓦。在S Class車上,Burmester運用數位擴大機技術,特殊的喇叭安放位置,加上3D Algorithm,可以讓每個座位都得到均勻的音響效果。此外啟動VIP模式時,還可將四個座位的任何一個設定成皇帝位,享受到最佳的定位感。另外原本入門級就有的功能當然更精進,例如噪音補償感知等,可說設想週到。
到底這些豪華汽車的音響是隨車奉送呢?還是需要另購?對不起,需要另購。如果想要在Porsche Panamera上裝Burmester汽車音響,需另付5,890美元,Cayenne要另付5,690美元,911則另付5,010美元。至於Mercedes Benz S Class入門級大約1,200歐元、3D High End級大約7,000歐元。
從未聽過這麼優的汽車音響
在工廠內, 我進入車裡聽過Panamera與S400之後非常驚訝,因為我從未聽過這麼優質的汽車音響。所謂優質,並非如每次CES中汽車音響展區那種轟到會讓人耳聾的聲音,而是可以媲美家用高級音響的音質,以及飽滿結實無倫的衝擊性。此外,非常乾淨完全沒有駐波的清爽聲音伴隨著非常精準的定位感,更讓人猛然感覺這已經比在家裡聽音響還棒。
在汽車內聽音響會比家裡還棒?您不相信嗎?汽車內空間不大,很容易就得到非常紮實的聲音;汽車內佈滿吸音材料,沒有高頻尖銳刺耳的問題;汽車內的形狀沒有平行牆面,不會產生駐波;汽車內有十幾二十幾支喇叭單體,可以得到最大與最均勻的音壓。至於過多的低頻量感早已
用DSP控制濾除,而音響迷最在乎的皇帝位定位感又已經用VIP模式來達到,您說,有什麼理由汽車內的音響效果會不如家裡呢?或許您要說,汽車內聽不到夠低的低頻,那天我倒沒有試過管風琴這類的低頻,不過就以一般古典、流行音樂的低頻而言,已經夠低了。或許您又要說,汽車音響的音質遠遠不如家用音響,如果您說的是別的汽車音響,這段話有可能成立。但,只要您有機會聽過Burmester的汽車音響,我保證您不會說它音質不夠好。老實說,那是一般人家裡比不上的優質音響效果。
為了汽車音響而買汽車
聽過Porsche Panamera與Mercedes Benz S400的音響效果之後,我有一個感覺:很多人可能會因為喜歡上Burmester的汽車音響,而去買Porsche或Mercedes Benz,因為很多人家裡的音響效果肯定遠遠不如Burmester汽車音響。
【全文輯錄自「商業周刊-alive品味書:明日柏林 特刊」2013/05】
德國手工製造
自從1977年以來,Burmester就堅持以無與倫比的品質,持續投入生產頂級音響的行列。這是為了符合Burmester的品牌成立初衷:創造出能完美融合「高質感聲音」、「科技創新」與「雋永設計」三個要素的音響產品。而在將元件組裝成器材的過程之中,全由訓練有素的技術人員在柏林工廠進行,也正因為打著「德國製造」的旗號,因此Burmester一直保持非常嚴謹的態度,來對待「生產製造」這件大事。對Burmester來說,沒有什麼比嚴謹的工藝來得更需要認真看待。
除了對於傳統製造工藝的要求,我們的研發部門也持續不懈努力,不僅跟上目前外界最新的科技進展,也更進一步設定了自身日後發展的趨勢以及產品標準。
從首張手繪的設計草圖開始,接著通過大量的原型設計,到了最終由柏林本地出廠的器材成品,Burmester的品牌核心價值,已經深深滲透進入機箱內部,每只組成元件當中。
極致完美
為了落實我們心目中終極的聲音品質,因此,Burmester必須要動用全新「創造和互動」的方式,來引用世上最先進的音響技術。一言以蔽之,我們堅持採用性能最為優異的電子元件,並搭配古老的工藝技術進行生產製造。對於元件品質的高度要求,可以在所有我們選用的加工及組裝零件中,有超過 95%來自德國本地協力廠商這點看出來。在被妥善組裝起來之前,還得經過高標準把關,確認只有符合嚴格定義,具有最佳寬容度的零件,才能夠進入我們最終生產線的行列。
進入生產線最終階段,與正式成品出廠之間,每只元件不只經過徹底的燒機測試與全面測量,還必須通過各式各樣的聆聽測試。也就是說,在為時七天的漫長燒機測試過程中,每部器材差不多得經過300部電腦的輔助測量,只有在這些測量顯示出元件沒有偏差的情況下,才可以前進到最終的測試階段。而在最終階段當中,我們還會加入手動測試,以進行器材所有功能的詳細檢測,最後,是以訓練有素的人耳對器材進行聽力驗收,確保一切表現都符合Burmester的高標準。身為音響業界的先鋒,Burmester已創造無數的傳奇音響製品,也同時在頂級音響領域當中,成為無可取代的象徵。
理念與設計
Dieter Burmester認為在面對人類珍貴的音樂遺產時,他自己理應扮演守護者,以及中介的斡旋者角色,因此在其設計的音響器材中,全數搭載了創新的技術與高品質的零附件,力求毫無妥協的表現。之所以要如此做到終極完美,其目的其實很簡單,也就是為了賦予聆聽者能夠完全無隔閡、深入音樂內在的權限。
不論是聽貓王的搖滾樂,指揮帝王卡拉揚的古典樂,或是披頭四樂團的雋永流行曲目,經由Burmester的音響器材,你就能夠將任何類型音樂的完整精神帶到自家客廳,而放眼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座演出舞台能提供這般全面的表現。在此必須再向各位強調:技術創新和雋永設計,這兩件事是Burmester音響系統的最大特點。
Burmester的器材,都擁有明確而富特色的線路設計,以及顯眼採取突出設計的鍍鉻面板。以上特質讓人不僅對其音樂表現印象深刻,也同時能作為視覺藝術的物件擺在家中。對於我們而言,鍍鉻的亮面處理並不只是為了讓你第一眼就感到驚艷,或是形塑美觀而已。這種作法除了能夠延長產品外觀使用的年限,也更能彰顯每件器材的價值感,讓你瞭解到這是投注了無數心力的作品。
科研成果和簡單易用
為您雙耳而生的藝術-這是我們的座右銘,更是承諾
Art For The Ear 為聆聽而創造的藝術品 Burmester
【全文輯錄自「音響論壇」】Dieter Burmester,一個在德國越來越響亮的名字,以前只有Hi End音響迷知道這個名字。現在,不僅300部Bugatti EB16.4 Veyron超跑車主知道他,連Porsche以及Mercedes Benz的車主也接連著會知道這個名字。為什麼?因為這些豪跑車、房車的車內都會看到Burmester的商標,他們都使用Burmester的汽車音響。
音樂、家庭、朋友、忠誠
Dieter Burmester 1946年生,今年67歲,13歲時擁有人生第一把吉他,從此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他曾說音樂、家庭、朋友、忠誠是他人生最重要的寶貴資產。15歲他開始跟朋友在餐廳裡彈吉他賺錢,從此沒有跟家裡伸手拿過一毛錢。為了自己想做電吉他的擴大機供樂團使用,他去唸無線電與電視(1962-1966年間),學得一身電子功夫。22歲時入伍從軍,進入反恐特種部隊受訓,他說在那裡除了鍛鍊出強健的體魄之外,還學會一件事,那就是「跟我來」,那是指揮官
最常跟隊員說的一句話。退伍後還繼續讀書,畢業後自創工程師工作室,當時替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公司設計電腦介面,後來也設計醫療用量測儀器。1977年創立Burmester之後,他謹記部隊中指揮官的領導統御名言「跟我來」,只要公司想執行什麼計畫,他就率先身體力行,讓「跟我來」成了團隊精神,這句話一路跟隨他迄今。
從1977年創業以來,他很自豪的是從未跟銀行借過錢,他說自己把賺到的錢都投資到公司,讓公司持續成長,他不想跟銀行打交道,他說裡面太多政治運作,他不習慣也不喜歡。從他每次見到我都會跟我熊抱一番,並且提到我們之間超過二十年的情誼中,可以窺知他很重朋友之情。
他認為對朋友忠誠是人生重要的美德,也是資產,他說即使在商場上,他也以忠誠對待朋友。
閒談中,他拿出一張年代久遠的拷貝紙張,指著上面的日期說,這是1977年他創業時父親寫給他的恭賀信,信封上父親所寫他的名字字形很美,為了紀念父親,他以這個字形作為公司商標。沒想到,當年父親手寫的簽名字體現在鑲在Bugatti Veyron、Porsche、Mercedes Benz車裡
的喇叭網罩上,也顯示在儀表板上的音響操控選單裡,持續發光發亮。
堅持德國製造
1997年(106期)我第一次去柏林採訪Burmester時,他們只有二十幾個員工,線路板還是外包,工廠也只佔用在工廠的一半(一層樓)。2007年(當年的報導以別冊出版,沒有刊在228期雜誌裡),30週年時,我第二次造訪,員工已經五十幾人,廠房也擴充為完整的二層廠房,也自己購買焊錫爐,開始生產自己的線路板。2013年我第三度造訪,員工還是五十幾人,不過廠房內的設備增加,例如SMD表面黏著元件線路板已經能在廠內自己完成,自製率不斷提高,同時也堅持盡量採用德國元件,除非不得已。您知道嗎,全德國能夠合乎他們要求的鍍鉻廠只有二家,一家在南部,一家就在柏林附近,他們當然選擇後者合作。即使這家鍍鉻廠已經是嚴選,但廠內還是可以看到許多不合格的鍍鉻退件,只因為上面有一個細微的小沙孔。沒錯!Burmester的要求就是連一個細沙孔都不能有。
可能改變音響生態
從1977年迄今,已經過了36年,Burmester無疑已經是Hi End音響領域的霸主之一。人生第一個36年尚在磨練,第二個36年是黃金時光,如果有幸能有第三個36年,那是用來緬懷往事、頤養天年用的。Burmester度過一個發光的36年黃金時光,這是由Dieter所領導,他不僅開創了德國Hi End家用音響的典範,堅守德國製造的傳統精神。60歲後更積極投入Hi End汽車音響的研發,與Bugatti、Porsche、Mercedes Benz合作,帶領Burmester跨入新的領域。
Burmester未來36年能不能在Hi End汽車音響領域中發光發熱呢?現在下定論尚言之過早,不過可以肯定的是,Burmester已經以Hi End家用音響廠家的身份開啟了Hi End汽車音響的新頁,他的成功模式未來還可能促使更多Hi End音響廠商與汽車製造廠合作,因此而改變Hi End音響的生態。
「Art For The Ear」,為聆聽而創造的藝術品,Burmester當之無愧。
Burmester的多項領導技術
【全文輯錄自「音響論壇」】
這次參訪Burmester工廠,除了讓團員一睹工廠真面目之外,更重要的是教育訓練。對我而言,由於長時間接觸Burmester的器材,幾乎高價產品我都聽過,對他們家產品的熟悉程度自然勝過一般人,因此二天下來的教育訓練並不難懂。以下,我挑出幾項Burmester自創立以來的重要技術成就與大家分享,其實這些當年的首創或重要技術在今天已經很普遍,但仍然不減這麼多年來Burmester的領導地位。在1980年,Burmester就率先以808旗艦前級推出模組化設計。模組化設計是專業器材中常見的作法,但家用Hi End音響器材在此之前很少見到。1983年推出平衡放大架構(Burmester稱為「對稱訊號處理」)。1985年開始使用直接交連線路,把交連電容器移除。1987年,第一次把R2R電阻繼電器音量控制系統用在遙控器上,截至目前為止還沒見過這樣的遙控器。1987年也第一次在數位類比轉換器中加入昇頻線路,當時還沒有現成晶片可買,完全靠分砌式線路來完成。1991年推出皮帶驅動CD唱盤,藉著皮帶驅動降低CD片抖動所帶來的時基誤差。1994年第一次推出外接主動式喇叭分音器,同時開始採用Burn In之後電腦配對單體,提升喇叭的精確性。1995年948電源處理器獲得主動式電源處理專利。2006年第一
次跟Bugatti合作,推出頂級汽車音響系統。2011年推出111 Music Center,這是Hi End級數位流播放器。2013年為Mercedes Benz S Class發展出Hi End 3D Surround Soundsystem,採用24個喇叭單體,聽過者都對其卓越的音響效果印象深刻。以下,我從諸多技術成就中再挑幾項比較重要者做更進一步的說明。
Symmetrical Signal Processing 對稱訊號處理
Burmester所謂的「SSP對稱訊號處理」其實就是現在的平衡架構,這種線路架構並非Burmester所發明,而是從1950年代就開始使用在通訊或專業錄音室中的線路設計,只是Burmester認為他們是Hi End音響領域中第一家採用這種平衡架構者。
大家都知道,平衡架構就是利用三條導線,其中一條為地線,一條傳遞正相訊號,另外一條傳遞反相訊號。藉著正相訊號與反相訊號的相加與相減,產生二個結果(也可說是好處),一個是相加之後電壓加倍,讓音量聽起來更大,聲音更飽滿;另一個就是相減之後產生共模排斥效果,把地迴路哼聲與各種突波雜訊、訊號線串入雜訊、內部干擾雜訊排除,留下純淨的音樂訊號。
既然必須有正相訊號與反相訊號,擴大機內每個聲道就不能僅有一組放大線路,而是必須有二組,或由一組線路藉著分相手法導出反相訊號。一般Hi End音響界所通稱的「全平衡架構」就是每聲道二組線路(正反各一組),左右二聲道總共要有四組完全相同的線路。除了放大線路必須有四組,音量控制系統也必須有四組,否則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全平衡架構。
當年Burmester採用他家所謂SSP線路時,由於尚未有現成的規格,所以他們把平衡線中三條線的第一腳當作地線, 第二腳傳輸反相訊號, 第三腳傳送正相訊號。後來美國ANSI(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美國國家標準學會)制訂平衡線標準,規定第一腳為地,第二腳為正相訊號,第三腳為反相訊號。從此造成美規與歐規的差異。當您使用平衡線時,請一定要先確認美規或歐規,避免一直聆聽不對的反相訊號而不自知。
X –Amp
X-Amp最早出現於1980年推出的808旗艦前級上,簡單的說它就是一個以分砌式線路做成的放大模組。跟一般熟知的OP Amp不同處在於,OP Amp是微型積體電路,而X-Amp則像豆乾一樣大塊,當然X-Amp的音響效果也更好。X-Amp內部採用直接交連,可以有效控制直流飄移,還可藉著鋁殼讓線路保持穩定一致的溫度。
Direct Coupling 直接交連
直接交連幾乎是目前Hi End擴大機的主流方式,毫不足奇,但在1980年,卻僅有很少的擴大機設計者採用。首先您一定會問:直接交連是什麼意思?其實就是在放大線路中每一級之間不採用被動元件電容器來做連接,而是以主動式電子線路來連接每一級。為何原本每一級之間要用電容器來耦合呢?這就牽涉到電子線路的動作原理。在擴大機放大線路中,音樂訊號是以交流電型態存在,而要讓電子線路能夠工作,必須施加直流電。由於每一級的工作直流電不能讓它們相互串流,否則電路將無法正常工作,因此必須運用能夠擋住直流電的被動元件來把直流擋住。
換句話說,也就是在每一級之間放一個或二個能夠擋住直流電的電容器,稱為交連電容。如此一來,直流電就不會到處串流,也不會跑到喇叭裡。當直流電跑到喇叭裡會有什麼後果呢?會一直持續的輸入音圈裡,導致高音單體的音圈過熱而燒毀,中、低音單體或許不致於燒毀,但也會持續發出哼聲。
話說回頭,到底用交連電容器把直流擋住有什麼壞處呢?這就要怪電容器本身的缺點了,電容器必須充放電,會產生時間差,也就是相位差。而電容器本身的公差也不夠精密、還會受溫度影響,電容器用久了會變質,這些原因都讓聲音劣化,尤其因電容器所產生的相位差更讓聲音變得
模糊,不夠精確清晰。Burmester很早就發現電容器耦合的缺點,所以發展出以主動電子線路取代交連電容的線路,並且一直沿用迄今,不斷優化。
Power Conditioner電源處理
Burmester的電源處理器948是獲得專利的一種獨家電源處理方式,能夠把市電中所含的直流成分以主動線路的方式去除,也就是所謂的電源波形整形。此外,948內部也有濾波器,能夠把高頻雜訊濾除。所有的訊源或前級都可利用整形與濾波而獲得純淨的電源。致於後級,948的插座有特別給後級用的,後級的專用插座並沒有經過整形、濾波處理,而是跟市電併聯,直接汲取市電,因此也不會有被電源處理器扼住喉嚨的缺點。
Belt Drive 皮帶驅動CD唱盤
Burmester第一部使用皮帶驅動的CD唱盤是1991年推出的916。當年到底是CEC開創皮帶驅動CD唱盤?還是Burmester?鬧得沸沸揚揚。我也
親耳聽過Dieter Burmester跟我解釋,大意是Dieter Burmester有一天在聽CD唱盤,發現檯燈照射在CD片上的光影放大後可以看到抖動,可是直接看CD片時卻無法發現抖動,於是跟工程師討論,開始深入研究CD驅動的抖動問題。後來Burmester找瑞士廠家購買精密驅動馬達,由於CEC長期以來對於皮帶驅動黑膠唱盤著墨甚深,
所以Burmester委請他們研發CD唱盤的皮帶驅動系統,這就是後來CEC也推出皮帶驅動CD唱盤的Burmester說法,詳情請看「音響論壇」228期(2007年9月1日出刊)的特刊。當年由於Burmester採訪的篇幅很大,特別另外獨立印行Burmester30週年生日快樂特刊,您在第228期上是找不到相關報導的。
Burmester的CD唱盤是否每一部都採用皮帶驅動呢?不!有一般驅動方式,有皮帶驅動者,也有吸入式。到底皮帶驅動式CD唱盤有什麼好處呢?Jitter時基誤差比較低。在Burmester推出皮帶驅動CD唱盤時,大家對Jitter還沒有清楚的概念,現在幾乎每部數位訊源都強調低Jitter的重要性,甚至以外接精密時鐘來保證時基的精確性,由此更證明Burmester當年的前瞻性。
111 Music Center
111是2011年推出的Burmester王牌數位流播放機, 主體包括四大部分:一、077前級的線路以及X-Amp。二、069 CD唱盤的數位類比轉換線路。三、轉檔、CD播放、硬碟播放,以及網路收音機等功能。四、UPnP(即插即用論壇網路協定,方便家裡或公司網路中的各項裝置能夠無礙相通)伺服器播放,並與電腦連線。音樂中心這種數位流播放器材當然不是Burmester首創,Burmester在2011年才推出這樣的產品,腳步已經慢了。不過,111雖非搶先推出,但它的思維卻是Hi End方式的,傳統音響迷使用起來沒有太大困難。更棒的是,111的聲音表現遠遠高於大部
分市售類似產品,這才是傳統音響迷所關注者。有關111 Music Center的器材評論,請參閱「音響論壇」第301期,內中有我的評論,以及一位用家曹先生的使用經驗談。
為了想聽Burmester汽車音響而買 Porsche或Mercedes Benz
【全文輯錄自「音響論壇」】Burmester第一次汽車音響經驗是跟世界著名的豪華超跑Bugatti EB 16.4 Veyron合作,那時是2006年。這部超跑時速可達400公里,售價100萬歐元,是為了紀念法國賽車手Pierre Veyron而推出。一開始Bugatti跟Burmester談的是150套,後來一路增加到300套。現在這項計畫早已執行完畢,您再也買不到這套超級組合。
Burmester第二個汽車音響經驗是跟Porsche合作,那是2009年,為Cayenne、Panamera、911車上提供汽車音響系統。第一次在Veyron車上的是8聲道系統,而在Porsche車上的則是16聲道系統,擴大機功率超過1,000瓦(700瓦AB類推高、中音,300瓦D類推低音),喇叭總面積達2,400平方公分。但讓人驚訝的是,整套音響系統的重量只有12公斤,一般類似的汽車音響系統至少重達30公斤以上,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Hi End汽車音響大有學問
或許許多人認為汽車音響沒什麼了不起,大家每天都在聽。但是,如果您曾經仔細想過,在有限的空間中要安排那麼多的喇叭,而且安置喇叭的位置要夠堅固,還能傳達良好的音響效果,這絕對不是你想像隨便把喇叭裝在門邊那麼容易。
更何況,裝在Bugatti與Porsche車上要考慮到整套音響系統的重量必須夠輕,不要增加車身重量,影響車速。還有,時速達三百公里以上的超跑在高速行駛時要如何避免噪音的干擾?讓駕駛人在高速馳騁之餘仍能享受到清楚優美的音樂?
Dieter Burmester告訴我,為此,他與車廠的工程師們不知開過多少次會議,研究車內空間的大小形狀以及支撐結構,建造模擬汽車空間,嘗試
喇叭不同安裝位置,同時還要考慮到抗振、抗噪、抗高速,還要說服汽車廠讓他把喇叭裝在想裝之處。如果是雙坐跑車,車內空間容積有限,在那麼小的空間中,要讓聲音達到高中低音的平衡並不是那麼容易。如果是四人座(如Panamera與Mercedes Benz S Class),不僅要讓前座好聽,後座更要好聽,尤其S Class有可能是司機開
車,老闆坐後座,總不能讓司機聽好聽的,老闆反而聽不到好聲音吧?
有過Bugatti與Porsche的成功經驗,這次Mercedes Benz推出新的S系列,就找上Burmester合作。2011年開始接觸,經過三年研發,Burmester終於推出二款不同等級的系統,入門級為Surround Soundsystem,搭載4支高音單體、7支中音單體,還有2支低音單體安置在前方,總共13聲道。擴大機輸出功率590瓦,其中有9聲道為主動DSP多聲道控制系統,還有噪音補償感知。
Hi End 3D Surround汽車音響系統
豪華級則是Hi End 3D SurroundSoundsystem汽車音響系統,包括9支高音單體、8支中音單體、4支中低音單體、2支前方低音單體、一支超低音,總共24個單體。而擴大機則有1,540瓦。在S Class車上,Burmester運用數位擴大機技術,特殊的喇叭安放位置,加上3D Algorithm,可以讓每個座位都得到均勻的音響效果。此外啟動VIP模式時,還可將四個座位的任何一個設定成皇帝位,享受到最佳的定位感。另外原本入門級就有的功能當然更精進,例如噪音補償感知等,可說設想週到。
到底這些豪華汽車的音響是隨車奉送呢?還是需要另購?對不起,需要另購。如果想要在Porsche Panamera上裝Burmester汽車音響,需另付5,890美元,Cayenne要另付5,690美元,911則另付5,010美元。至於Mercedes Benz S Class入門級大約1,200歐元、3D High End級大約7,000歐元。
從未聽過這麼優的汽車音響
在工廠內, 我進入車裡聽過Panamera與S400之後非常驚訝,因為我從未聽過這麼優質的汽車音響。所謂優質,並非如每次CES中汽車音響展區那種轟到會讓人耳聾的聲音,而是可以媲美家用高級音響的音質,以及飽滿結實無倫的衝擊性。此外,非常乾淨完全沒有駐波的清爽聲音伴隨著非常精準的定位感,更讓人猛然感覺這已經比在家裡聽音響還棒。
在汽車內聽音響會比家裡還棒?您不相信嗎?汽車內空間不大,很容易就得到非常紮實的聲音;汽車內佈滿吸音材料,沒有高頻尖銳刺耳的問題;汽車內的形狀沒有平行牆面,不會產生駐波;汽車內有十幾二十幾支喇叭單體,可以得到最大與最均勻的音壓。至於過多的低頻量感早已
用DSP控制濾除,而音響迷最在乎的皇帝位定位感又已經用VIP模式來達到,您說,有什麼理由汽車內的音響效果會不如家裡呢?或許您要說,汽車內聽不到夠低的低頻,那天我倒沒有試過管風琴這類的低頻,不過就以一般古典、流行音樂的低頻而言,已經夠低了。或許您又要說,汽車音響的音質遠遠不如家用音響,如果您說的是別的汽車音響,這段話有可能成立。但,只要您有機會聽過Burmester的汽車音響,我保證您不會說它音質不夠好。老實說,那是一般人家裡比不上的優質音響效果。
為了汽車音響而買汽車
聽過Porsche Panamera與Mercedes Benz S400的音響效果之後,我有一個感覺:很多人可能會因為喜歡上Burmester的汽車音響,而去買Porsche或Mercedes Benz,因為很多人家裡的音響效果肯定遠遠不如Burmester汽車音響。
【全文輯錄自「商業周刊-alive品味書:明日柏林 特刊」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