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EN
【全文輯錄自「音響論壇」】
018年3月12日晚上,我搭機飛往法蘭克福,再轉瑞典第二大城市Gothenburg,早上10點多到達,Marten的CEO Jorgen Olofsson到機場接我,先到市區旅館Check In,幸好有空房,放下行李馬上到附近的Marten工廠,時間才早上十一點多,我就投入工作了。
這次為何而來,為的是Marten 20周年紀念發表會。為了值得紀念的20周年,Marten特別準備了三樣東西要發表,一樣是大喇叭Coltrane Momento 2,另一樣是落地小喇叭Mingus Twenty,第三樣就是在自家聆聽空間錄製的新唱片推出。為了推出這三樣新東西,當然要舉辦Party來慶祝,所以,我才不遠千里而來。
Part I 蒸蒸日上的20年 Marten發展歷史
Marten的工廠並不大,很快就看完,但是Marten聘請專家設計的聆聽空間卻非常值得報導,這是我採訪那麼多廠家以來,我認為音響效果最好的一個聆聽空間。這個聆聽空間並不是隨便瞎摸的,而是能夠精確的控制殘響時間長短,而且徹底把低頻駐波、空間共振的低頻峰值幾乎完全消除,它的作法絕對值得大家「效法」(偷師啦!說拷貝不好聽)。這個聆聽空間會在後面詳述。第一部份我要先說Marten的歷史。
音樂世家
Marten創立於1998年,在2007年以前都叫做Marten Design,到了2007年改為Marten。1998年時由Leif Olofsson所創立。奇怪,名字裡面沒有Marten啊,怎麼會創立這個名字呢?其實Leif的全名是Leif Marten Olofsson,是取中間那個名字當商標名,這個中間名其實是Leif的外祖父Marten Lasson,他是位小提琴演奏家。而Leif的祖父Josef Olosson是製造小提琴的工匠,所以說家庭裡早就充滿音樂,這也影響了Leif,從他把喇叭的型號都以著名的爵士樂大師為名,就可窺知Leif一家都是喜歡音樂的。事實上不只這樣,Leif的爸爸是合唱團成員,媽媽是彈鋼琴的,父母就是因為音樂而認識,進而結婚。Leif的哥哥打鼓,至今還在地方上最老的藍調樂團裡當鼓手。
Leif生於1963年,後來他的哥哥Joren Olofsson加入,擔任CEO。再來弟弟Lars Olofsson又加入,擔任美術設計,他家的目錄與網站都是弟弟負責。哥哥大Leif 3歲,弟弟小Leif 7歲,一家三兄弟把Marten經營得有聲有色,今年已經邁入20年。我問Leif,在創立Marten以前,他在從事什麼行業?他回答說太多了,沒什麼好說的,甚至還曾經做過Kitchen Design,對老中而言,這個行業想不通是要做什麼,但是對老外來說,廚房卻是非常重要的,要由電子工程的高材生來規劃設計。我又問他,為什麼會選擇喇叭設計製造這個行業?這時哥哥Jorgen插嘴回答,說弟弟從十歲開始就喜歡自己DIY喇叭,經常去買喇叭單體回來組裝,這項嗜好一直沒有停過,好像天生就是要進入這行似的。在1970年代,瑞典有二樣東西很流行,一樣是音響,另一樣就是乒乓球,瑞典在1980年代乒乓球曾經勇冠全世界,後來才被中國追上。Leif當然沒有在乒乓球上發展,而是選擇了音響。1994年Leif曾經參加過喇叭設計比賽,不過沒有冠軍,只是拿了第三名,但也給了自己信心。Leif也說其實在1998年創立公司時,他在外面都還有全職工作,一直到2003年推出Coltrane之後,打入亞洲市場,由上瑞音響代理,那對Coltrane馬上拿到音響論壇年度風雲榜的最佳喇叭。除了亞洲,在美國,在歐洲,Coltrane也都獲得好評。是這對喇叭讓Leif辭掉工作,開始專心經營Marten。慢慢地市場越來越大,名氣也越來越大,哥哥與弟弟才進入公司幫忙,打造出三兄弟的鐵三角。
單體都是Accuton
Leif本科唸的是Electronic Engineering,本來製造喇叭只是他的嗜好而已。一直到德國Accuton推出陶瓷單體,Leif拿到陶瓷單體之後,認為這個單體才是他想要的,有了這麼優異的單體,他可以實現他的理想,所以才會創立Marten。從Marten喇叭所使用的喇叭單體都是Accuton來看,Leif從一開始就只想做出最好的喇叭,所以單體根本不選擇別家的產品。
1998年推出第一個產品,也就是Mingus,這是二音路二單體落地式喇叭,當時工廠還在家鄉Lidkoping。1999年推出Miles,這是2.5音路設計的喇叭。2000年時推出Mingus2與Monk,其中Monk是書架型喇叭。2001年推出Miles 2,也是2.5音路三單體設計。2002年推出Mingus 3,2003年推出Coltrane三音路落地式喇叭,這是Marten的轉捩點,同年還推出Miles 3二音路落地式喇叭。
2004年推出Coltrane Alto三音路落地式喇叭,2005年推出Duke二音路書架型喇叭,還有Ellington主動式低音,2006年推出Coltrane Supreme,這是四件式喇叭,低音柱為主動式。同年還推出Swedish Statement,這是一套聯合四家瑞典廠商所建構的超級系統。2007年推出Bird三音路喇叭,同時改名為Marten。2008年推出Formfloor二音路落地式喇叭、Formcentre二音路書架型喇叭,以及Formsub主動低音。
2009年推出Coltrane Soprano二音路落地式喇叭,2010年推出Coltrane Momento三音路大喇叭,還有Getz三音路落地式。2011年推出Coltrane 2三音路落地式喇叭,還有M.Amp單聲道後級,這對後級現在也都不提了。2012年推出Django XL三音路落地式喇叭、Heritage系列的升級,包括Bird 2、Getz 2、Miles 5與Duke 2。2013年推出Coltrane Tenor與Django L。2014年推出Coltrane Supreme 2,這是五音路加上假喇叭的設計。此外第一次推出自己錄製的唱片Supreme Sessions 1。2015年推出Coltrane 3,2016年推出Mingus Quintet、Supreme Sessions 2唱片、Supreme 1&2的黑膠,同時把工廠搬遷到現址,並且蓋了一個更大的聆聽空間。2017年推出Coltrane Tenor 2,2018年推出Coltrane Momento 2、Mingus Twenty。
Part II 工廠採訪以來最好的音樂表現 聽Marten大、小兩間試聽室
Marten的新廠房裡,有一間設計得非常好的聆聽空間,我在裡面聽到非常好的聲音。到底我聽到的聲音是什麼樣子呢?中性、自然、寬鬆、音場非常大,定位非常精準,層次不會擠在一起,可以柔,又可以爆,可以很快,又可以很柔緩。總之,這是我採訪那麼多工廠中所聽過最好的聲音表現。如果您想在這裡聽到某種「特別」味道的聲音,一定會失望,因為這裡的聲音很均勻、很平衡,沒有許多音響迷引以為傲的特別聲音。為何會有特別聲音產生呢?一般來說是二種原因促成的,一是聆聽空間不可避免的缺陷,被音響迷調整成特別味道的聲音。第二是音響迷對特別味道聲音的迷戀,進而從器材搭配、調聲中去營造出這種特別味道的聲音。
科學為本的聆聽間
對於只把聆聽音響當作嗜好的人而言,這種追求特別味道聲音的作法無可厚非,反正是自己要聽的,自己爽就好,何況營造出特別味道的聲音也可以在同好中誇耀。然而,對於喇叭設計製造者而言,絕對不能落入特別味道聲音的陷阱,因為這是不科學的,不自然的,不中性的,不平衡的,Marten當然也是這樣想。所以,以前舊的工廠中,Marten就已經找專家設計一間平衡的聆聽空間。二年前搬到這裡,還是找這家空間設計公司來設計,設計的方式一樣,但空間更大,挑戰更大,設想得也更周到。這間聆聽空間除了聆聽音樂,作為設計判斷之外,還做錄音。您一定有Marten出版的唱片,最新的一張就是在這裡錄製的。
仔細與Leif討教過這間聆聽空間的設計理念之後,我決定要很詳細的把它寫出來,因為它的設計理念跟我所追求的是一致的,而且我認為是很正確的,值得大家來效法。首先我要告訴大家,這是Matts Odemalm所設計的,他是Svana Miljo Teknik(SMT)聲學公司的老闆,在1981年取得科學碩士的學位。他的SMT模組化聲學處理器廣泛被用在歌劇院、音樂廳,以及許多音響聆聽空間中,Marten的聆聽空間只是他眾多作品之一。我知道台灣有一位音響迷進口了整套的SMT模組,在家裡組裝完成。如果您進入www.diffusor.com,就會看到SMT的公司介紹、產品介紹,以及空間作品。只要您相信SMT的能力,把空間圖尺寸傳過去給他們,頻率響應曲線量測好,他們就可以依照空間的條件尺寸,為您設計出完整的天花板、牆面的處理,並且把訂製好的SMT整船送到府上,由用家自己組裝。
或許您會擔心,這樣的「隔空抓藥」方式能夠達到您的要求嗎?我想應該可以。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做法完全是科學的,而且可以獲得很精確的數字來證明。例如Marten這個聆聽空間的殘響時間設定在0.3秒(500Hz或1000Hz),而且把所有各種低頻、中低頻的駐波、空間共振頻率全部以低頻陷阱來吸收,這是我所見過最複雜又最有效,但是又不會花太多錢的作法。Marten要在這個空間中聽音樂、做產品的Reference,還要錄音,所以頻率響應曲線必須盡量平直。要知道,Marten的錄音通常只用二支麥克風,這種錄音方式幾乎很少使用後製來補救調整,所以聆聽空間的特性要盡量中性平衡才能做到。以下,讓我們開始進入這間傑出的聆聽空間。
四面牆使用的是二次餘數擴散器,而在天花板則全部使用氣泡狀擴散器,這些氣泡狀擴散器的氣泡大小不一,用來擴散不同頻率的聲波。而且注意看,氣泡的頂端有細細的縫隙,要讓聲波進入,達成Helmholtz Resonance的效果,也就是可以因為共振而把聲波的能量吸收。這些天花板上的氣泡設計成一塊塊的模組,每個模組固定在天花板上的高度不同,總共分為三個高度層次,增加聲波擴散的能力。
四面牆中,內層都是貼滿吸音材料,再以黑色的布料包起來,表面層才放置各種不同的聲波擴散器。放置?不需要固定?沒錯,這些聲波擴散器是可以自己站立的,所以每個聲波擴散器都是放著,可以隨時移動,甚至翻過另外一面,使用非常有彈性,可以做殘響時間的調整,以及頻率響應曲線的調整。這些聲波擴散器處理的頻寬各自不同,有60Hz-250Hz者,有35Hz-250Hz者,有200Hz-16kHz者,有250Hz-16kHz者。不同頻寬的擴散器依照所測得的頻率響應曲線去做修正,可以把空間內的頻率響應曲線做到盡量的平直。或許您要問,為何16kHz以上的頻域不處理呢?其實一般聲學處理到5kHz以下就夠了,5kHz以上的極高頻波長很短,很容易被室內的擺設、裝置自然吸收反射,而且也不會讓您覺得會刺耳,真正讓您覺得會刺耳的高頻大概在2kHz-4kHz範圍內。
可調低頻吸收器
最有學問的是低頻的處理。請注意看牆面的最底下有木質底座,那些底座並非裝飾用,而是低頻吸收器。前面說到,木質的材料重量重,會吸收過多的中頻與低頻,所以低頻吸收器使用的是木質材料。不光是隨便使用木質材料而已,這些木質底座每個都有計算好要吸收的頻域,而且吸收的頻域可以依照調整底部的空隙大小來微調。例如空隙越大者所吸收的頻段就越高,例如針對60Hz左右。而空隙越小者所吸收的頻率就越低,例如針對30Hz者。
再來看房間四個直角,這四個直角被安排做為低頻陷阱。它的做法就是保留牆角的三角形空間,在這個空間裡面放置一綑吸音棉,而在牆角的外觀只是掛一匹透聲布料而已,沒有固定或繃住。至於牆角內的那捆吸音棉要用多少磅數的?要捆多大的直徑?都可以藉由公式計算來獲得。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以四分之一波長理論來決定它的直徑,再以整捆吸音棉的重量來決定所吸收的頻率量感多寡。四分之一波長理論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假設您想吸收過多的100Hz,100Hz的波長是3.4公尺左右(音速344公尺除以100Hz),3.4公尺的四分之一就是85公分左右。所以,那捆吸音棉的直徑大約要有85公分。
50%的重要性
Marten這間聆聽空間除了四周牆面底座採用木質箱體來吸收低頻,還用四個牆角的空腔來吸收更低的低頻。另外還有一處殺手鐧,那就是利用聆聽位置後牆來做更大的低頻陷阱,吸收更低的頻域。這個低頻陷阱的厚度我目測大概有1公尺深度,整個聆聽位置後牆裡面都是。低頻陷阱的表面可以透聲,這種吸收低頻的原理也是有公式可以計算,有經驗的設計者除了依照公式計算之外,更重要的是仰賴經驗來調整,這是教科書無法教您的,所以需要專業。
您再回頭仔細閱讀一遍,慢慢就能在心中建立起一個聆聽空間聲學處理的正確概念,也就不會花錢去做那些沒有用處的造型或細微處理。這一切都是科學的,近代聲學的發展已經超過100年,在理論上沒有什麼暗黑之處,重要的是設計施工者的經驗累積。所以,假若您想自己設計一個聆聽空間,請不要再胡思亂想,依照正確的聲學理論去做。如果自己無法做,交給類似SMT這樣的公司處理,不必花太多錢,就能夠用模組化的聲學處理器建構一間理想的聆聽空間。
聽音響,聆聽空間所佔的重要性至少50%,如果聆聽空間聲學條件不好,您所調整出來的聲音頂多只是前述具有自家特別味道的聲音,那是您的自爽偏好,不是中性的、平衡的聲音,而是具有強烈Bias的聲音。在這種強烈Bias的聆聽空間中,只有少數剛好符合這種味道要求的器材或軟體才會讓您覺得好聽,這樣的結果也造成許多人自認自己才是正義使者,別人都是昧著良心在說話。因為他的經驗中只有少數器材才好聽,少數音樂軟體才是錄音好的,他以為這才是對的,所以認為別人講好的器材都是商業行為,都是謊話。別人介紹好的錄音軟體都是商業打手,因為他聽了這些器材、軟體都不好聽,而他自認自己沒有說謊。
大間縮小版聆聽空間
除了上面說的特別設計聆聽空間之外,Marten工廠一進門那個空間也是他們的聆聽空間,放置的是比較小套的音響系統。這個聆聽空間裡放了一部鋼琴,天花板上簡單做了氣泡擴散器,左右二邊簡單放了SMT的擴散器。而使用的器材跟大間的一樣,唱盤是葡萄牙Rui Borges 入門款Uno,數位訊源是MSB的Analog DAC,晶體擴大機也是Vitus Audio的,喇叭則是20周年Mingus,總之就是裡面那個大間的縮小版。
能夠擁有音響效果中性、平衡、自然,不扭曲的空間,對於製造廠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樣才不會把聲音弄偏了。Marten廠裡這二個聆聽空間都很好,聽過之後,對於Marten喇叭所追求的中性自然會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體會。
Part III 參觀Marten工廠
箱體篇:一窺箱體箇中奧秘
2018年3月14日,早上排的行程是參觀工廠內部,由Leif負責為我們解說。老實說,Marten屬於工廠的面積並不大,而且工作人員只有寥寥幾位,其實這不是怪現象,而是Hi End音響廠家所普遍存在的模樣。高級的Hi End音響銷售數量一定不大,沒有必要請太多工人,只要幾個人慢慢組裝就夠了。由於組裝的人員不趕時間,而且每天組裝得很熟練,這也有助於提升組裝品質。
在工廠內,我看到很多Accuton單體,這些單體依照不同型號價格,使用在Marten的各種產品上。不過,目前最頂級的產品都使用Cell Concept Driver。所謂Cell概念喇叭單體是Accuton在2012年開始研發的,由Adrian Bankewitz負責,一直到2014年才完成。第一個使用Cell Concept單體的喇叭就是2014年推出的Coltrane Supreme 2,從那時開始,Marten的喇叭開始使用Cell Concept與一階分音,這些資料以前我就寫過,現在來原廠採訪,Leif說的也是說這些,不過他更強調一件事,那就是Acoustic Center。當然,Cell Concept單體還有許多特點,例如失真很低,頻寬很寬(中音單體的頻寬竟然可以達到60Hz-6kHz),在高階諧波中仍能維持穩定的自然衰減,採用彈性夾具來安裝等優點,這些就不必說了。
時間相位排列一致性
什麼是Acoustic Center?其實就是Time Alignment時間相位排列。時間相位排列一致性就是Acoustic Center。還記得Thiel喇叭嗎?他家喇叭箱體的面板都有一個斜角度,那就是為了要取得時間相位一致性所做的設計,簡單說就是每個單體的發聲點垂直軸線是一致的,如果才能讓高音、中音、低音單體所發出的聲波同時到達耳朵。
既然Time Alignment不是新玩意,Marten有什麼好說嘴的呢?請注意,Marten的喇叭正面並沒有跟Thiel喇叭一樣呈斜面,既然如此,怎麼能夠稱為Time Alignment呢?答案就在這裡,Thiel所使用的單體本身無法達到時間相位一致性,所以要藉由面板斜角度的安裝來達成Acoustic Center,而Accuton的Cell Concept單體是讓單體本身排列起來時,就能相互達到一致的Acoustic Center。或許您會說,這有什麼困難?把高、中、低音單體的振膜位置調整到處於垂直軸線上不就可以了嗎?不僅如此簡單,您還要考慮到喇叭單體的振膜是在做活塞運動的。振膜在運動時,它們的衝程位置也要維持在一致的範圍內,如此才能讓這幾個單體一直處於Acoustic Center的要求中,而這正是以前喇叭單體所沒有考慮過的。試想,有哪家喇叭單體廠在賣您單體時,告訴您要選整套時間相位一致的單體?沒有!而Accuton所發展出來的Cell單體特別強調「Concept」觀念,也就是當您在設計喇叭時,就要整套購買Cell Concept的單體,這樣單體本身才能真正達到時間相位一致的要求。
相位失真最低的一階分音
Cell Concept還有一個重要的搭配做法,那就是一階分音。其實,這樣的概念不是Marten首創,以前Thiel在提倡Time Alignment時,也已經採用一階分音,事實上Time Alignment跟一階分音是連體嬰,無法分開的。音響迷都知道什麼是一階分音,也就是分頻點中心每八度衰減6dB,比起更高的二階、三階、四階分音,一階分音是相位失真最低的一種。由於單體本身的時間相位失真已經很低了,所以在分頻網路上可以選擇最簡單的一階分音,避免更高階的分音帶來更高的相位失真,這樣就失去辛苦採用Time Alignment的用意了。
或許您會覺得一階分音是最簡單的,理論上每音路的濾波線路上只要有一個電容、一個電感就可達到一階分音的目的。不過,您要知道,Coltrane Supreme 2就是採用一階分音,但是分音器所使用的元件加起來超過130個。為什麼會那麼多呢?Leif說一階分音需要很精確的元件數值,以及補償調整。所以,理論上雖然只要一個電容一個電感,但事實上如果是這樣,根本無法達到最低的Time與Phase失真。Leif指著分音器說,光是一個電容的數值,可能就是好幾個電容去並聯出來的,因為工廠所生產的電容數值無法剛好符合所需,所以必須以幾個並聯來獲得。看到這麼多特別的Accuton Cell Concept單體,以及那麼龐大的分音器,這才讓人深深了解為何Marten的喇叭售價要那麼高的原因。
不同單體不同Burn in頻率
Leif帶我們看過喇叭單體之後,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小房間,門一打開,就聽到單調的頻率充耳,原來這裡是「燒」喇叭單體的房間,也就是Burn in。Leif說,無論是高音單體、中音單體、低音單體,在安裝之前,都要先經過長時間的Burn in。高音、中音、低音單體所使用的頻率不同,時間也不同,例如有些低音單體可能使用60Hz為主,有時也要使用30Hz,而中音單體與高音單體則更高。至於Burn in的時間,Leif說三、四百個小時是尋常的。
我仔細看過架子上那些分音器,上面使用的電容大部分是Mundorf,小部分是Audyn,Leif說Audyn的電容是他們用過聲音最好者,價格也不便宜。我心想,Mundorf的電容已經不便宜了,Audyn更貴?難怪分音器上的電容以Mundorf為主,Audyn「為輔」。分音器上的電感,我注意到有二個牌子,一個是Mundorf,另一個則是Jantzen。而電阻也是Mundorf的,看來Marten的喇叭真的是頂級用料,看到這些好料,我想買Marten喇叭的用家心裡一定會好過一點,人家是真心誠意的做出好東西來賣您的。
Jorma Design機內線
單體、分音器零件都用那麼好,內部配線與端子當然也是如此,所有的Marten喇叭的箱內配線都是Jorma Design的,只是等級不同。一般等級的線材是那種半透明的,而頂級線材則是黑色有編織網的那種。可不要以為這些線材不值錢,您應該知道Jorma Design的線材有多貴,而Marten的分音器不是用線路板做成,而是一條條線直接連接的,所以線的用量很可觀,每對喇叭都要用掉幾十公尺長,Coltrane Supreme 2甚至用掉超過60公尺,想想看,光是要買頂級的Jorma Design線材,60公尺要花多少錢?至於喇叭線端子,不必說都是WBT NextGen。
Marten在1998年時第一對推出的喇叭就是Mingus,所以這次才會推出Mingus Twenty作為紀念。雖然是同名型號,但二者卻完全不同。這對喇叭採用Accuton Cell Concept喇叭單體,以及一階分音。Mingus Twenty只有限量20對,箱內配線特別採用頂級的Jorma Design Statement線材,箱體主要是MDF製成,頂板用的是Zebrano實木。頻寬24Hz-100kHz,靈敏度87dB(1m/2.83V),平均阻抗6歐姆,最低3.4歐姆,三音路低音反射式設計,一階分音,分頻點370Hz、4kHz,1個0.75吋鑽石高音,1個5吋陶瓷中音,3個7吋鋁三明治低音單體。體積1,070x380x280mm,重量60公斤。
頂天立地的全新次旗艦 Coltrane Momento 2
Coltrane Momento 2是從2014年的Coltrene Supreme 2演變而來,不過二者有許多不同。Supreme 2的箱體是二截組合起來,而Momento 2則是一體箱體。Momento 2正面有一個0.75吋鑽石高音、一個2吋陶瓷高音,以及一個7吋陶瓷中音單體,而Supreme 2則是一個0.75吋鑽石高音,一個2吋鑽石高音,以及一個5吋陶瓷中音單體。Supreme 2的中高音箱體面板是矩形,而Momento 2則是橢圓形。Supreme 2正面有7個8吋鋁三明治低音單體,而Momento 2只有6個8吋鋁三明治單體。而在背後,Supreme 2有6個11吋鋁振膜輻射器(假喇叭),而Momento 2背面則是4個11吋鋁振膜輻射器。而在箱內配線上,Supreme 2使用的是Jorma Design最頂級的Statement線材,Momento2則是Prime線材。而在箱體上,Supreme 2側面箱體是25mm碳纖維製成,其餘則是70mm多層實木製成。而Momento 2箱體製法與Supreme 2相同。而體積呢?Supreme 2稍高些,2,000x590x540mm,Momento 2則是1,820x590x540mm。至於重量,二者都是230公斤。
Part IV 原班人馬再現CD曲目 Marten 20周年Party
Marten創立於1998年,2018年剛好滿20周年。為了慶祝20周年,Marten特別推出Mingus Twenty,以及Coltrane Momento 2這二對喇叭,以及Rhythm Art Duo這張唱片。2018年3月14日晚上,Marten請了二個演奏團體,一個是木琴(Daniel Berg)與鐵琴(Fredrik Duvling)的演奏組合,加上Matti Ollikainen Trio爵士樂三重奏,以及Tobis Granmo小提琴家搭配木琴、鐵琴演奏。
當晚五點開始,賓客陸續到達工廠,老外的Party您是知道的,準備了很多的紅酒、白酒、香檳、啤酒、礦泉水、果汁等,還有外面訂購的各種冷盤點心。反正老外很愛講,所謂Party就是聊天大會,大家一邊喝著各種飲料,一邊聊天,有人比較會講,有人則當聽眾,會場中瑞典文、英文夾雜穿插。不過,在宣布些事情時,主人很體貼,都會用英文來講,而瑞典人的英文也都沒問題,在學校中英文是法定第二語言,所以大家都能夠以英文溝通。
與CD同樣曲目
再來要說到Rhythm Art Duo與Duo Granmo-Berg這二張CD,前者是這次20周年Party剛推出,我也是在現場才拿到。後者是去年就已經推出,我早已拿到手,不過遲遲未寫。這二張CD都是在Marten這個新的聆聽空間錄製的。Duo Granmo-Berg是小提琴與木琴的合奏,這二位演奏家也被邀請在Party中演出,演出內容就是CD中的幾首曲子,包括第十五首「Spektra」與第十六首「Dockingthe Boat」。
老實說我聽過這CD後,必須說錄音效果相當好,但音樂並非我喜歡者,您可以想像小提琴與木琴演奏現代音樂曲風的情況,所以我並沒有介紹這張CD。不過當晚在Marten的音響室聽過他們的現場演奏之後,回來再聽這張CD,心裡的感覺又不一樣了。到底怎麼不一樣?因為我在現場所感受到的音響效果跟我在家裡聽到的是類似的,當然現場的音響效果更好,畢竟那是活生生的,但我家裡聽起來跟現場也很類似,我想這就是我對這張CD產生好感的原因。尤其我說的這最後二首真的是音響效果十足,我在現場看到當場的演出,才知道那些音響效果是那些東西所演奏出來的。
而最後一首「Docking the Boat」中,最後時有砰的一聲,好像是一扇門突然關起來一般,會激起一股氣流。此外還有細微的鳥叫聲很有空間感,而且位置會變。當晚也演奏了這首曲子,我才知道原來那鳥叫聲是二隻小笛子演奏出來的,而且演奏者一邊走一邊演奏,走到哪裡?走出去這間音響室,也就是錄音空間,走出去後,其中一人用力的的把門大力關上,所以才會有那砰的一聲。除了這些音響效果之外,這首曲子裡的低音提琴我在家裡聽起來也很像演奏現場。
而Rhythm Art Duo就是前述那個演奏木琴的音樂家,以及另外一位演奏鐵琴的合奏。在圖片中您可以清楚看到木琴(Marimba)與鐵琴(Vibraphone)的不同。Daniel Berg演奏木琴,Fredrik Duvling演奏鐵琴,他們二人從1992年就開始合作演出,演出地點遍佈瑞典與歐洲。木琴的響板是以木頭製成,鐵琴的響板是以鋁合金製成;木琴響板底下的共鳴管比較粗比較長,鐵琴響板下的共鳴管比較細比較短,加上鐵琴有延音踏瓣,木琴沒有,二者的琴音很容易分辨出來。在這張錄音中,鐵琴的位置在左邊,木琴的位置在右邊,當晚演奏時也是這樣安置的。聽過現場演奏之後再回家播放CD做比較,我必須坦承,現場木琴與鐵琴的共鳴比家裡豐富多了,雖然我家裡聽起來已經很棒,但還是輸給現場所聽到者。這二張錄音都是以二支麥克風來錄製,錄音師與Mastering都是Peter Axelsson。
小試聽室聽爵士樂三重奏
木琴、鐵琴、小提琴的演奏結束之後,我們移到一進門這個空間,聽Matti Ollikainen Trio爵士樂三重奏。那位鋼琴手的演奏技巧出神入化,現場看著他的雙手在鍵盤上飛舞,雖然現場鋼琴的音響效果聽起來很平常,但因為視覺加分,所以覺得音響效果相當好。那位鋼琴師在演奏時有一個怪僻,那就是雙腳會隨著音樂的節奏而用力踩踏地面,現場視覺效果很過癮,但是我懷疑,一旦要錄音時,錄音師是否要把他的雙腳綁起來?否則錄音中都是雙腳踩地的砰砰聲,那聲音肯定比顧爾德彈巴哈「郭德堡變奏曲」中的小聲哼唱還吵人。
而那把低音提琴是18世紀的老琴,現場所演出的音響效果誠如我經常說的,Bass的聲音就是小小聲,帶著硬調的砰砰聲,絕對沒有音響迷在家裡所聽到的那種軟Q聲音。大部分人家裡所聽到的Bass都是加上低頻峰值、低頻駐波之後所獲得的聲音,已經把原本的Bass音量增強很多倍。所以,如果您在現場聽Bass的演奏,一定會覺得音響效果不如家裡,到底何者是真呢?音響迷可要好好想想。
其實,爵士樂三重奏中,現場音響效果最好的一定是套鼓,這位鼓手當然也是鼓技高超,以各種不同的手法來打鼓、鈸等。音樂進行中,有時為了需要,還會把手中的鼓刷扔在地上,馬上抓起鼓棒繼續演奏。也會用手輕輕壓住鈸,做出不同的打擊音響效果。總之,現場看爵士樂三重奏,其音響效果應該是不如家裡所聽(以假亂真,甚至超過真),但是因為加上視覺效果,所以加起來就覺得好聽了。
爵士樂團演出之後,已經晚上九點多,Party還持續進行中,不過我因為隔天早上三點就要起床,四點二十分計程車要來接我去機場,所以請Marten的人員先載我回旅館休息,結束了這場Marten 20周年Party。
創業型號的重新詮釋 Mingus Twenty
018年3月12日晚上,我搭機飛往法蘭克福,再轉瑞典第二大城市Gothenburg,早上10點多到達,Marten的CEO Jorgen Olofsson到機場接我,先到市區旅館Check In,幸好有空房,放下行李馬上到附近的Marten工廠,時間才早上十一點多,我就投入工作了。
這次為何而來,為的是Marten 20周年紀念發表會。為了值得紀念的20周年,Marten特別準備了三樣東西要發表,一樣是大喇叭Coltrane Momento 2,另一樣是落地小喇叭Mingus Twenty,第三樣就是在自家聆聽空間錄製的新唱片推出。為了推出這三樣新東西,當然要舉辦Party來慶祝,所以,我才不遠千里而來。
Part I 蒸蒸日上的20年 Marten發展歷史
Marten的工廠並不大,很快就看完,但是Marten聘請專家設計的聆聽空間卻非常值得報導,這是我採訪那麼多廠家以來,我認為音響效果最好的一個聆聽空間。這個聆聽空間並不是隨便瞎摸的,而是能夠精確的控制殘響時間長短,而且徹底把低頻駐波、空間共振的低頻峰值幾乎完全消除,它的作法絕對值得大家「效法」(偷師啦!說拷貝不好聽)。這個聆聽空間會在後面詳述。第一部份我要先說Marten的歷史。
音樂世家
Marten創立於1998年,在2007年以前都叫做Marten Design,到了2007年改為Marten。1998年時由Leif Olofsson所創立。奇怪,名字裡面沒有Marten啊,怎麼會創立這個名字呢?其實Leif的全名是Leif Marten Olofsson,是取中間那個名字當商標名,這個中間名其實是Leif的外祖父Marten Lasson,他是位小提琴演奏家。而Leif的祖父Josef Olosson是製造小提琴的工匠,所以說家庭裡早就充滿音樂,這也影響了Leif,從他把喇叭的型號都以著名的爵士樂大師為名,就可窺知Leif一家都是喜歡音樂的。事實上不只這樣,Leif的爸爸是合唱團成員,媽媽是彈鋼琴的,父母就是因為音樂而認識,進而結婚。Leif的哥哥打鼓,至今還在地方上最老的藍調樂團裡當鼓手。
Leif生於1963年,後來他的哥哥Joren Olofsson加入,擔任CEO。再來弟弟Lars Olofsson又加入,擔任美術設計,他家的目錄與網站都是弟弟負責。哥哥大Leif 3歲,弟弟小Leif 7歲,一家三兄弟把Marten經營得有聲有色,今年已經邁入20年。我問Leif,在創立Marten以前,他在從事什麼行業?他回答說太多了,沒什麼好說的,甚至還曾經做過Kitchen Design,對老中而言,這個行業想不通是要做什麼,但是對老外來說,廚房卻是非常重要的,要由電子工程的高材生來規劃設計。我又問他,為什麼會選擇喇叭設計製造這個行業?這時哥哥Jorgen插嘴回答,說弟弟從十歲開始就喜歡自己DIY喇叭,經常去買喇叭單體回來組裝,這項嗜好一直沒有停過,好像天生就是要進入這行似的。在1970年代,瑞典有二樣東西很流行,一樣是音響,另一樣就是乒乓球,瑞典在1980年代乒乓球曾經勇冠全世界,後來才被中國追上。Leif當然沒有在乒乓球上發展,而是選擇了音響。1994年Leif曾經參加過喇叭設計比賽,不過沒有冠軍,只是拿了第三名,但也給了自己信心。Leif也說其實在1998年創立公司時,他在外面都還有全職工作,一直到2003年推出Coltrane之後,打入亞洲市場,由上瑞音響代理,那對Coltrane馬上拿到音響論壇年度風雲榜的最佳喇叭。除了亞洲,在美國,在歐洲,Coltrane也都獲得好評。是這對喇叭讓Leif辭掉工作,開始專心經營Marten。慢慢地市場越來越大,名氣也越來越大,哥哥與弟弟才進入公司幫忙,打造出三兄弟的鐵三角。
單體都是Accuton
Leif本科唸的是Electronic Engineering,本來製造喇叭只是他的嗜好而已。一直到德國Accuton推出陶瓷單體,Leif拿到陶瓷單體之後,認為這個單體才是他想要的,有了這麼優異的單體,他可以實現他的理想,所以才會創立Marten。從Marten喇叭所使用的喇叭單體都是Accuton來看,Leif從一開始就只想做出最好的喇叭,所以單體根本不選擇別家的產品。
1998年推出第一個產品,也就是Mingus,這是二音路二單體落地式喇叭,當時工廠還在家鄉Lidkoping。1999年推出Miles,這是2.5音路設計的喇叭。2000年時推出Mingus2與Monk,其中Monk是書架型喇叭。2001年推出Miles 2,也是2.5音路三單體設計。2002年推出Mingus 3,2003年推出Coltrane三音路落地式喇叭,這是Marten的轉捩點,同年還推出Miles 3二音路落地式喇叭。
2004年推出Coltrane Alto三音路落地式喇叭,2005年推出Duke二音路書架型喇叭,還有Ellington主動式低音,2006年推出Coltrane Supreme,這是四件式喇叭,低音柱為主動式。同年還推出Swedish Statement,這是一套聯合四家瑞典廠商所建構的超級系統。2007年推出Bird三音路喇叭,同時改名為Marten。2008年推出Formfloor二音路落地式喇叭、Formcentre二音路書架型喇叭,以及Formsub主動低音。
2009年推出Coltrane Soprano二音路落地式喇叭,2010年推出Coltrane Momento三音路大喇叭,還有Getz三音路落地式。2011年推出Coltrane 2三音路落地式喇叭,還有M.Amp單聲道後級,這對後級現在也都不提了。2012年推出Django XL三音路落地式喇叭、Heritage系列的升級,包括Bird 2、Getz 2、Miles 5與Duke 2。2013年推出Coltrane Tenor與Django L。2014年推出Coltrane Supreme 2,這是五音路加上假喇叭的設計。此外第一次推出自己錄製的唱片Supreme Sessions 1。2015年推出Coltrane 3,2016年推出Mingus Quintet、Supreme Sessions 2唱片、Supreme 1&2的黑膠,同時把工廠搬遷到現址,並且蓋了一個更大的聆聽空間。2017年推出Coltrane Tenor 2,2018年推出Coltrane Momento 2、Mingus Twenty。
Part II 工廠採訪以來最好的音樂表現 聽Marten大、小兩間試聽室
Marten的新廠房裡,有一間設計得非常好的聆聽空間,我在裡面聽到非常好的聲音。到底我聽到的聲音是什麼樣子呢?中性、自然、寬鬆、音場非常大,定位非常精準,層次不會擠在一起,可以柔,又可以爆,可以很快,又可以很柔緩。總之,這是我採訪那麼多工廠中所聽過最好的聲音表現。如果您想在這裡聽到某種「特別」味道的聲音,一定會失望,因為這裡的聲音很均勻、很平衡,沒有許多音響迷引以為傲的特別聲音。為何會有特別聲音產生呢?一般來說是二種原因促成的,一是聆聽空間不可避免的缺陷,被音響迷調整成特別味道的聲音。第二是音響迷對特別味道聲音的迷戀,進而從器材搭配、調聲中去營造出這種特別味道的聲音。
科學為本的聆聽間
對於只把聆聽音響當作嗜好的人而言,這種追求特別味道聲音的作法無可厚非,反正是自己要聽的,自己爽就好,何況營造出特別味道的聲音也可以在同好中誇耀。然而,對於喇叭設計製造者而言,絕對不能落入特別味道聲音的陷阱,因為這是不科學的,不自然的,不中性的,不平衡的,Marten當然也是這樣想。所以,以前舊的工廠中,Marten就已經找專家設計一間平衡的聆聽空間。二年前搬到這裡,還是找這家空間設計公司來設計,設計的方式一樣,但空間更大,挑戰更大,設想得也更周到。這間聆聽空間除了聆聽音樂,作為設計判斷之外,還做錄音。您一定有Marten出版的唱片,最新的一張就是在這裡錄製的。
仔細與Leif討教過這間聆聽空間的設計理念之後,我決定要很詳細的把它寫出來,因為它的設計理念跟我所追求的是一致的,而且我認為是很正確的,值得大家來效法。首先我要告訴大家,這是Matts Odemalm所設計的,他是Svana Miljo Teknik(SMT)聲學公司的老闆,在1981年取得科學碩士的學位。他的SMT模組化聲學處理器廣泛被用在歌劇院、音樂廳,以及許多音響聆聽空間中,Marten的聆聽空間只是他眾多作品之一。我知道台灣有一位音響迷進口了整套的SMT模組,在家裡組裝完成。如果您進入www.diffusor.com,就會看到SMT的公司介紹、產品介紹,以及空間作品。只要您相信SMT的能力,把空間圖尺寸傳過去給他們,頻率響應曲線量測好,他們就可以依照空間的條件尺寸,為您設計出完整的天花板、牆面的處理,並且把訂製好的SMT整船送到府上,由用家自己組裝。
或許您會擔心,這樣的「隔空抓藥」方式能夠達到您的要求嗎?我想應該可以。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做法完全是科學的,而且可以獲得很精確的數字來證明。例如Marten這個聆聽空間的殘響時間設定在0.3秒(500Hz或1000Hz),而且把所有各種低頻、中低頻的駐波、空間共振頻率全部以低頻陷阱來吸收,這是我所見過最複雜又最有效,但是又不會花太多錢的作法。Marten要在這個空間中聽音樂、做產品的Reference,還要錄音,所以頻率響應曲線必須盡量平直。要知道,Marten的錄音通常只用二支麥克風,這種錄音方式幾乎很少使用後製來補救調整,所以聆聽空間的特性要盡量中性平衡才能做到。以下,讓我們開始進入這間傑出的聆聽空間。
四面牆使用的是二次餘數擴散器,而在天花板則全部使用氣泡狀擴散器,這些氣泡狀擴散器的氣泡大小不一,用來擴散不同頻率的聲波。而且注意看,氣泡的頂端有細細的縫隙,要讓聲波進入,達成Helmholtz Resonance的效果,也就是可以因為共振而把聲波的能量吸收。這些天花板上的氣泡設計成一塊塊的模組,每個模組固定在天花板上的高度不同,總共分為三個高度層次,增加聲波擴散的能力。
四面牆中,內層都是貼滿吸音材料,再以黑色的布料包起來,表面層才放置各種不同的聲波擴散器。放置?不需要固定?沒錯,這些聲波擴散器是可以自己站立的,所以每個聲波擴散器都是放著,可以隨時移動,甚至翻過另外一面,使用非常有彈性,可以做殘響時間的調整,以及頻率響應曲線的調整。這些聲波擴散器處理的頻寬各自不同,有60Hz-250Hz者,有35Hz-250Hz者,有200Hz-16kHz者,有250Hz-16kHz者。不同頻寬的擴散器依照所測得的頻率響應曲線去做修正,可以把空間內的頻率響應曲線做到盡量的平直。或許您要問,為何16kHz以上的頻域不處理呢?其實一般聲學處理到5kHz以下就夠了,5kHz以上的極高頻波長很短,很容易被室內的擺設、裝置自然吸收反射,而且也不會讓您覺得會刺耳,真正讓您覺得會刺耳的高頻大概在2kHz-4kHz範圍內。
可調低頻吸收器
最有學問的是低頻的處理。請注意看牆面的最底下有木質底座,那些底座並非裝飾用,而是低頻吸收器。前面說到,木質的材料重量重,會吸收過多的中頻與低頻,所以低頻吸收器使用的是木質材料。不光是隨便使用木質材料而已,這些木質底座每個都有計算好要吸收的頻域,而且吸收的頻域可以依照調整底部的空隙大小來微調。例如空隙越大者所吸收的頻段就越高,例如針對60Hz左右。而空隙越小者所吸收的頻率就越低,例如針對30Hz者。
再來看房間四個直角,這四個直角被安排做為低頻陷阱。它的做法就是保留牆角的三角形空間,在這個空間裡面放置一綑吸音棉,而在牆角的外觀只是掛一匹透聲布料而已,沒有固定或繃住。至於牆角內的那捆吸音棉要用多少磅數的?要捆多大的直徑?都可以藉由公式計算來獲得。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以四分之一波長理論來決定它的直徑,再以整捆吸音棉的重量來決定所吸收的頻率量感多寡。四分之一波長理論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假設您想吸收過多的100Hz,100Hz的波長是3.4公尺左右(音速344公尺除以100Hz),3.4公尺的四分之一就是85公分左右。所以,那捆吸音棉的直徑大約要有85公分。
50%的重要性
Marten這間聆聽空間除了四周牆面底座採用木質箱體來吸收低頻,還用四個牆角的空腔來吸收更低的低頻。另外還有一處殺手鐧,那就是利用聆聽位置後牆來做更大的低頻陷阱,吸收更低的頻域。這個低頻陷阱的厚度我目測大概有1公尺深度,整個聆聽位置後牆裡面都是。低頻陷阱的表面可以透聲,這種吸收低頻的原理也是有公式可以計算,有經驗的設計者除了依照公式計算之外,更重要的是仰賴經驗來調整,這是教科書無法教您的,所以需要專業。
您再回頭仔細閱讀一遍,慢慢就能在心中建立起一個聆聽空間聲學處理的正確概念,也就不會花錢去做那些沒有用處的造型或細微處理。這一切都是科學的,近代聲學的發展已經超過100年,在理論上沒有什麼暗黑之處,重要的是設計施工者的經驗累積。所以,假若您想自己設計一個聆聽空間,請不要再胡思亂想,依照正確的聲學理論去做。如果自己無法做,交給類似SMT這樣的公司處理,不必花太多錢,就能夠用模組化的聲學處理器建構一間理想的聆聽空間。
聽音響,聆聽空間所佔的重要性至少50%,如果聆聽空間聲學條件不好,您所調整出來的聲音頂多只是前述具有自家特別味道的聲音,那是您的自爽偏好,不是中性的、平衡的聲音,而是具有強烈Bias的聲音。在這種強烈Bias的聆聽空間中,只有少數剛好符合這種味道要求的器材或軟體才會讓您覺得好聽,這樣的結果也造成許多人自認自己才是正義使者,別人都是昧著良心在說話。因為他的經驗中只有少數器材才好聽,少數音樂軟體才是錄音好的,他以為這才是對的,所以認為別人講好的器材都是商業行為,都是謊話。別人介紹好的錄音軟體都是商業打手,因為他聽了這些器材、軟體都不好聽,而他自認自己沒有說謊。
大間縮小版聆聽空間
除了上面說的特別設計聆聽空間之外,Marten工廠一進門那個空間也是他們的聆聽空間,放置的是比較小套的音響系統。這個聆聽空間裡放了一部鋼琴,天花板上簡單做了氣泡擴散器,左右二邊簡單放了SMT的擴散器。而使用的器材跟大間的一樣,唱盤是葡萄牙Rui Borges 入門款Uno,數位訊源是MSB的Analog DAC,晶體擴大機也是Vitus Audio的,喇叭則是20周年Mingus,總之就是裡面那個大間的縮小版。
能夠擁有音響效果中性、平衡、自然,不扭曲的空間,對於製造廠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樣才不會把聲音弄偏了。Marten廠裡這二個聆聽空間都很好,聽過之後,對於Marten喇叭所追求的中性自然會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體會。
Part III 參觀Marten工廠
箱體篇:一窺箱體箇中奧秘
2018年3月14日,早上排的行程是參觀工廠內部,由Leif負責為我們解說。老實說,Marten屬於工廠的面積並不大,而且工作人員只有寥寥幾位,其實這不是怪現象,而是Hi End音響廠家所普遍存在的模樣。高級的Hi End音響銷售數量一定不大,沒有必要請太多工人,只要幾個人慢慢組裝就夠了。由於組裝的人員不趕時間,而且每天組裝得很熟練,這也有助於提升組裝品質。
在工廠內,我看到很多Accuton單體,這些單體依照不同型號價格,使用在Marten的各種產品上。不過,目前最頂級的產品都使用Cell Concept Driver。所謂Cell概念喇叭單體是Accuton在2012年開始研發的,由Adrian Bankewitz負責,一直到2014年才完成。第一個使用Cell Concept單體的喇叭就是2014年推出的Coltrane Supreme 2,從那時開始,Marten的喇叭開始使用Cell Concept與一階分音,這些資料以前我就寫過,現在來原廠採訪,Leif說的也是說這些,不過他更強調一件事,那就是Acoustic Center。當然,Cell Concept單體還有許多特點,例如失真很低,頻寬很寬(中音單體的頻寬竟然可以達到60Hz-6kHz),在高階諧波中仍能維持穩定的自然衰減,採用彈性夾具來安裝等優點,這些就不必說了。
時間相位排列一致性
什麼是Acoustic Center?其實就是Time Alignment時間相位排列。時間相位排列一致性就是Acoustic Center。還記得Thiel喇叭嗎?他家喇叭箱體的面板都有一個斜角度,那就是為了要取得時間相位一致性所做的設計,簡單說就是每個單體的發聲點垂直軸線是一致的,如果才能讓高音、中音、低音單體所發出的聲波同時到達耳朵。
既然Time Alignment不是新玩意,Marten有什麼好說嘴的呢?請注意,Marten的喇叭正面並沒有跟Thiel喇叭一樣呈斜面,既然如此,怎麼能夠稱為Time Alignment呢?答案就在這裡,Thiel所使用的單體本身無法達到時間相位一致性,所以要藉由面板斜角度的安裝來達成Acoustic Center,而Accuton的Cell Concept單體是讓單體本身排列起來時,就能相互達到一致的Acoustic Center。或許您會說,這有什麼困難?把高、中、低音單體的振膜位置調整到處於垂直軸線上不就可以了嗎?不僅如此簡單,您還要考慮到喇叭單體的振膜是在做活塞運動的。振膜在運動時,它們的衝程位置也要維持在一致的範圍內,如此才能讓這幾個單體一直處於Acoustic Center的要求中,而這正是以前喇叭單體所沒有考慮過的。試想,有哪家喇叭單體廠在賣您單體時,告訴您要選整套時間相位一致的單體?沒有!而Accuton所發展出來的Cell單體特別強調「Concept」觀念,也就是當您在設計喇叭時,就要整套購買Cell Concept的單體,這樣單體本身才能真正達到時間相位一致的要求。
相位失真最低的一階分音
Cell Concept還有一個重要的搭配做法,那就是一階分音。其實,這樣的概念不是Marten首創,以前Thiel在提倡Time Alignment時,也已經採用一階分音,事實上Time Alignment跟一階分音是連體嬰,無法分開的。音響迷都知道什麼是一階分音,也就是分頻點中心每八度衰減6dB,比起更高的二階、三階、四階分音,一階分音是相位失真最低的一種。由於單體本身的時間相位失真已經很低了,所以在分頻網路上可以選擇最簡單的一階分音,避免更高階的分音帶來更高的相位失真,這樣就失去辛苦採用Time Alignment的用意了。
或許您會覺得一階分音是最簡單的,理論上每音路的濾波線路上只要有一個電容、一個電感就可達到一階分音的目的。不過,您要知道,Coltrane Supreme 2就是採用一階分音,但是分音器所使用的元件加起來超過130個。為什麼會那麼多呢?Leif說一階分音需要很精確的元件數值,以及補償調整。所以,理論上雖然只要一個電容一個電感,但事實上如果是這樣,根本無法達到最低的Time與Phase失真。Leif指著分音器說,光是一個電容的數值,可能就是好幾個電容去並聯出來的,因為工廠所生產的電容數值無法剛好符合所需,所以必須以幾個並聯來獲得。看到這麼多特別的Accuton Cell Concept單體,以及那麼龐大的分音器,這才讓人深深了解為何Marten的喇叭售價要那麼高的原因。
不同單體不同Burn in頻率
Leif帶我們看過喇叭單體之後,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小房間,門一打開,就聽到單調的頻率充耳,原來這裡是「燒」喇叭單體的房間,也就是Burn in。Leif說,無論是高音單體、中音單體、低音單體,在安裝之前,都要先經過長時間的Burn in。高音、中音、低音單體所使用的頻率不同,時間也不同,例如有些低音單體可能使用60Hz為主,有時也要使用30Hz,而中音單體與高音單體則更高。至於Burn in的時間,Leif說三、四百個小時是尋常的。
我仔細看過架子上那些分音器,上面使用的電容大部分是Mundorf,小部分是Audyn,Leif說Audyn的電容是他們用過聲音最好者,價格也不便宜。我心想,Mundorf的電容已經不便宜了,Audyn更貴?難怪分音器上的電容以Mundorf為主,Audyn「為輔」。分音器上的電感,我注意到有二個牌子,一個是Mundorf,另一個則是Jantzen。而電阻也是Mundorf的,看來Marten的喇叭真的是頂級用料,看到這些好料,我想買Marten喇叭的用家心裡一定會好過一點,人家是真心誠意的做出好東西來賣您的。
Jorma Design機內線
單體、分音器零件都用那麼好,內部配線與端子當然也是如此,所有的Marten喇叭的箱內配線都是Jorma Design的,只是等級不同。一般等級的線材是那種半透明的,而頂級線材則是黑色有編織網的那種。可不要以為這些線材不值錢,您應該知道Jorma Design的線材有多貴,而Marten的分音器不是用線路板做成,而是一條條線直接連接的,所以線的用量很可觀,每對喇叭都要用掉幾十公尺長,Coltrane Supreme 2甚至用掉超過60公尺,想想看,光是要買頂級的Jorma Design線材,60公尺要花多少錢?至於喇叭線端子,不必說都是WBT NextGen。
Marten在1998年時第一對推出的喇叭就是Mingus,所以這次才會推出Mingus Twenty作為紀念。雖然是同名型號,但二者卻完全不同。這對喇叭採用Accuton Cell Concept喇叭單體,以及一階分音。Mingus Twenty只有限量20對,箱內配線特別採用頂級的Jorma Design Statement線材,箱體主要是MDF製成,頂板用的是Zebrano實木。頻寬24Hz-100kHz,靈敏度87dB(1m/2.83V),平均阻抗6歐姆,最低3.4歐姆,三音路低音反射式設計,一階分音,分頻點370Hz、4kHz,1個0.75吋鑽石高音,1個5吋陶瓷中音,3個7吋鋁三明治低音單體。體積1,070x380x280mm,重量60公斤。
頂天立地的全新次旗艦 Coltrane Momento 2
Coltrane Momento 2是從2014年的Coltrene Supreme 2演變而來,不過二者有許多不同。Supreme 2的箱體是二截組合起來,而Momento 2則是一體箱體。Momento 2正面有一個0.75吋鑽石高音、一個2吋陶瓷高音,以及一個7吋陶瓷中音單體,而Supreme 2則是一個0.75吋鑽石高音,一個2吋鑽石高音,以及一個5吋陶瓷中音單體。Supreme 2的中高音箱體面板是矩形,而Momento 2則是橢圓形。Supreme 2正面有7個8吋鋁三明治低音單體,而Momento 2只有6個8吋鋁三明治單體。而在背後,Supreme 2有6個11吋鋁振膜輻射器(假喇叭),而Momento 2背面則是4個11吋鋁振膜輻射器。而在箱內配線上,Supreme 2使用的是Jorma Design最頂級的Statement線材,Momento2則是Prime線材。而在箱體上,Supreme 2側面箱體是25mm碳纖維製成,其餘則是70mm多層實木製成。而Momento 2箱體製法與Supreme 2相同。而體積呢?Supreme 2稍高些,2,000x590x540mm,Momento 2則是1,820x590x540mm。至於重量,二者都是230公斤。
Part IV 原班人馬再現CD曲目 Marten 20周年Party
Marten創立於1998年,2018年剛好滿20周年。為了慶祝20周年,Marten特別推出Mingus Twenty,以及Coltrane Momento 2這二對喇叭,以及Rhythm Art Duo這張唱片。2018年3月14日晚上,Marten請了二個演奏團體,一個是木琴(Daniel Berg)與鐵琴(Fredrik Duvling)的演奏組合,加上Matti Ollikainen Trio爵士樂三重奏,以及Tobis Granmo小提琴家搭配木琴、鐵琴演奏。
當晚五點開始,賓客陸續到達工廠,老外的Party您是知道的,準備了很多的紅酒、白酒、香檳、啤酒、礦泉水、果汁等,還有外面訂購的各種冷盤點心。反正老外很愛講,所謂Party就是聊天大會,大家一邊喝著各種飲料,一邊聊天,有人比較會講,有人則當聽眾,會場中瑞典文、英文夾雜穿插。不過,在宣布些事情時,主人很體貼,都會用英文來講,而瑞典人的英文也都沒問題,在學校中英文是法定第二語言,所以大家都能夠以英文溝通。
與CD同樣曲目
再來要說到Rhythm Art Duo與Duo Granmo-Berg這二張CD,前者是這次20周年Party剛推出,我也是在現場才拿到。後者是去年就已經推出,我早已拿到手,不過遲遲未寫。這二張CD都是在Marten這個新的聆聽空間錄製的。Duo Granmo-Berg是小提琴與木琴的合奏,這二位演奏家也被邀請在Party中演出,演出內容就是CD中的幾首曲子,包括第十五首「Spektra」與第十六首「Dockingthe Boat」。
老實說我聽過這CD後,必須說錄音效果相當好,但音樂並非我喜歡者,您可以想像小提琴與木琴演奏現代音樂曲風的情況,所以我並沒有介紹這張CD。不過當晚在Marten的音響室聽過他們的現場演奏之後,回來再聽這張CD,心裡的感覺又不一樣了。到底怎麼不一樣?因為我在現場所感受到的音響效果跟我在家裡聽到的是類似的,當然現場的音響效果更好,畢竟那是活生生的,但我家裡聽起來跟現場也很類似,我想這就是我對這張CD產生好感的原因。尤其我說的這最後二首真的是音響效果十足,我在現場看到當場的演出,才知道那些音響效果是那些東西所演奏出來的。
而最後一首「Docking the Boat」中,最後時有砰的一聲,好像是一扇門突然關起來一般,會激起一股氣流。此外還有細微的鳥叫聲很有空間感,而且位置會變。當晚也演奏了這首曲子,我才知道原來那鳥叫聲是二隻小笛子演奏出來的,而且演奏者一邊走一邊演奏,走到哪裡?走出去這間音響室,也就是錄音空間,走出去後,其中一人用力的的把門大力關上,所以才會有那砰的一聲。除了這些音響效果之外,這首曲子裡的低音提琴我在家裡聽起來也很像演奏現場。
而Rhythm Art Duo就是前述那個演奏木琴的音樂家,以及另外一位演奏鐵琴的合奏。在圖片中您可以清楚看到木琴(Marimba)與鐵琴(Vibraphone)的不同。Daniel Berg演奏木琴,Fredrik Duvling演奏鐵琴,他們二人從1992年就開始合作演出,演出地點遍佈瑞典與歐洲。木琴的響板是以木頭製成,鐵琴的響板是以鋁合金製成;木琴響板底下的共鳴管比較粗比較長,鐵琴響板下的共鳴管比較細比較短,加上鐵琴有延音踏瓣,木琴沒有,二者的琴音很容易分辨出來。在這張錄音中,鐵琴的位置在左邊,木琴的位置在右邊,當晚演奏時也是這樣安置的。聽過現場演奏之後再回家播放CD做比較,我必須坦承,現場木琴與鐵琴的共鳴比家裡豐富多了,雖然我家裡聽起來已經很棒,但還是輸給現場所聽到者。這二張錄音都是以二支麥克風來錄製,錄音師與Mastering都是Peter Axelsson。
小試聽室聽爵士樂三重奏
木琴、鐵琴、小提琴的演奏結束之後,我們移到一進門這個空間,聽Matti Ollikainen Trio爵士樂三重奏。那位鋼琴手的演奏技巧出神入化,現場看著他的雙手在鍵盤上飛舞,雖然現場鋼琴的音響效果聽起來很平常,但因為視覺加分,所以覺得音響效果相當好。那位鋼琴師在演奏時有一個怪僻,那就是雙腳會隨著音樂的節奏而用力踩踏地面,現場視覺效果很過癮,但是我懷疑,一旦要錄音時,錄音師是否要把他的雙腳綁起來?否則錄音中都是雙腳踩地的砰砰聲,那聲音肯定比顧爾德彈巴哈「郭德堡變奏曲」中的小聲哼唱還吵人。
而那把低音提琴是18世紀的老琴,現場所演出的音響效果誠如我經常說的,Bass的聲音就是小小聲,帶著硬調的砰砰聲,絕對沒有音響迷在家裡所聽到的那種軟Q聲音。大部分人家裡所聽到的Bass都是加上低頻峰值、低頻駐波之後所獲得的聲音,已經把原本的Bass音量增強很多倍。所以,如果您在現場聽Bass的演奏,一定會覺得音響效果不如家裡,到底何者是真呢?音響迷可要好好想想。
其實,爵士樂三重奏中,現場音響效果最好的一定是套鼓,這位鼓手當然也是鼓技高超,以各種不同的手法來打鼓、鈸等。音樂進行中,有時為了需要,還會把手中的鼓刷扔在地上,馬上抓起鼓棒繼續演奏。也會用手輕輕壓住鈸,做出不同的打擊音響效果。總之,現場看爵士樂三重奏,其音響效果應該是不如家裡所聽(以假亂真,甚至超過真),但是因為加上視覺效果,所以加起來就覺得好聽了。
爵士樂團演出之後,已經晚上九點多,Party還持續進行中,不過我因為隔天早上三點就要起床,四點二十分計程車要來接我去機場,所以請Marten的人員先載我回旅館休息,結束了這場Marten 20周年Party。
創業型號的重新詮釋 Mingus Twenty
Marten in Munich 2018
《影音》Marten 20周年紀念發表會
【原廠採訪】MARTEN20周年紀念發表會
【全文輯錄自「音響論壇」】
018年3月12日晚上,我搭機飛往法蘭克福,再轉瑞典第二大城市Gothenburg,早上10點多到達,Marten的CEO Jorgen Olofsson到機場接我,先到市區旅館Check In,幸好有空房,放下行李馬上到附近的Marten工廠,時間才早上十一點多,我就投入工作了。
這次為何而來,為的是Marten 20周年紀念發表會。為了值得紀念的20周年,Marten特別準備了三樣東西要發表,一樣是大喇叭Coltrane Momento 2,另一樣是落地小喇叭Mingus Twenty,第三樣就是在自家聆聽空間錄製的新唱片推出。為了推出這三樣新東西,當然要舉辦Party來慶祝,所以,我才不遠千里而來。
Part I 蒸蒸日上的20年 Marten發展歷史
Marten的工廠並不大,很快就看完,但是Marten聘請專家設計的聆聽空間卻非常值得報導,這是我採訪那麼多廠家以來,我認為音響效果最好的一個聆聽空間。這個聆聽空間並不是隨便瞎摸的,而是能夠精確的控制殘響時間長短,而且徹底把低頻駐波、空間共振的低頻峰值幾乎完全消除,它的作法絕對值得大家「效法」(偷師啦!說拷貝不好聽)。這個聆聽空間會在後面詳述。第一部份我要先說Marten的歷史。
音樂世家
Marten創立於1998年,在2007年以前都叫做Marten Design,到了2007年改為Marten。1998年時由Leif Olofsson所創立。奇怪,名字裡面沒有Marten啊,怎麼會創立這個名字呢?其實Leif的全名是Leif Marten Olofsson,是取中間那個名字當商標名,這個中間名其實是Leif的外祖父Marten Lasson,他是位小提琴演奏家。而Leif的祖父Josef Olosson是製造小提琴的工匠,所以說家庭裡早就充滿音樂,這也影響了Leif,從他把喇叭的型號都以著名的爵士樂大師為名,就可窺知Leif一家都是喜歡音樂的。事實上不只這樣,Leif的爸爸是合唱團成員,媽媽是彈鋼琴的,父母就是因為音樂而認識,進而結婚。Leif的哥哥打鼓,至今還在地方上最老的藍調樂團裡當鼓手。
Leif生於1963年,後來他的哥哥Joren Olofsson加入,擔任CEO。再來弟弟Lars Olofsson又加入,擔任美術設計,他家的目錄與網站都是弟弟負責。哥哥大Leif 3歲,弟弟小Leif 7歲,一家三兄弟把Marten經營得有聲有色,今年已經邁入20年。我問Leif,在創立Marten以前,他在從事什麼行業?他回答說太多了,沒什麼好說的,甚至還曾經做過Kitchen Design,對老中而言,這個行業想不通是要做什麼,但是對老外來說,廚房卻是非常重要的,要由電子工程的高材生來規劃設計。我又問他,為什麼會選擇喇叭設計製造這個行業?這時哥哥Jorgen插嘴回答,說弟弟從十歲開始就喜歡自己DIY喇叭,經常去買喇叭單體回來組裝,這項嗜好一直沒有停過,好像天生就是要進入這行似的。在1970年代,瑞典有二樣東西很流行,一樣是音響,另一樣就是乒乓球,瑞典在1980年代乒乓球曾經勇冠全世界,後來才被中國追上。Leif當然沒有在乒乓球上發展,而是選擇了音響。1994年Leif曾經參加過喇叭設計比賽,不過沒有冠軍,只是拿了第三名,但也給了自己信心。Leif也說其實在1998年創立公司時,他在外面都還有全職工作,一直到2003年推出Coltrane之後,打入亞洲市場,由上瑞音響代理,那對Coltrane馬上拿到音響論壇年度風雲榜的最佳喇叭。除了亞洲,在美國,在歐洲,Coltrane也都獲得好評。是這對喇叭讓Leif辭掉工作,開始專心經營Marten。慢慢地市場越來越大,名氣也越來越大,哥哥與弟弟才進入公司幫忙,打造出三兄弟的鐵三角。
單體都是Accuton
Leif本科唸的是Electronic Engineering,本來製造喇叭只是他的嗜好而已。一直到德國Accuton推出陶瓷單體,Leif拿到陶瓷單體之後,認為這個單體才是他想要的,有了這麼優異的單體,他可以實現他的理想,所以才會創立Marten。從Marten喇叭所使用的喇叭單體都是Accuton來看,Leif從一開始就只想做出最好的喇叭,所以單體根本不選擇別家的產品。
1998年推出第一個產品,也就是Mingus,這是二音路二單體落地式喇叭,當時工廠還在家鄉Lidkoping。1999年推出Miles,這是2.5音路設計的喇叭。2000年時推出Mingus2與Monk,其中Monk是書架型喇叭。2001年推出Miles 2,也是2.5音路三單體設計。2002年推出Mingus 3,2003年推出Coltrane三音路落地式喇叭,這是Marten的轉捩點,同年還推出Miles 3二音路落地式喇叭。
2004年推出Coltrane Alto三音路落地式喇叭,2005年推出Duke二音路書架型喇叭,還有Ellington主動式低音,2006年推出Coltrane Supreme,這是四件式喇叭,低音柱為主動式。同年還推出Swedish Statement,這是一套聯合四家瑞典廠商所建構的超級系統。2007年推出Bird三音路喇叭,同時改名為Marten。2008年推出Formfloor二音路落地式喇叭、Formcentre二音路書架型喇叭,以及Formsub主動低音。
2009年推出Coltrane Soprano二音路落地式喇叭,2010年推出Coltrane Momento三音路大喇叭,還有Getz三音路落地式。2011年推出Coltrane 2三音路落地式喇叭,還有M.Amp單聲道後級,這對後級現在也都不提了。2012年推出Django XL三音路落地式喇叭、Heritage系列的升級,包括Bird 2、Getz 2、Miles 5與Duke 2。2013年推出Coltrane Tenor與Django L。2014年推出Coltrane Supreme 2,這是五音路加上假喇叭的設計。此外第一次推出自己錄製的唱片Supreme Sessions 1。2015年推出Coltrane 3,2016年推出Mingus Quintet、Supreme Sessions 2唱片、Supreme 1&2的黑膠,同時把工廠搬遷到現址,並且蓋了一個更大的聆聽空間。2017年推出Coltrane Tenor 2,2018年推出Coltrane Momento 2、Mingus Twenty。
Part II 工廠採訪以來最好的音樂表現 聽Marten大、小兩間試聽室
Marten的新廠房裡,有一間設計得非常好的聆聽空間,我在裡面聽到非常好的聲音。到底我聽到的聲音是什麼樣子呢?中性、自然、寬鬆、音場非常大,定位非常精準,層次不會擠在一起,可以柔,又可以爆,可以很快,又可以很柔緩。總之,這是我採訪那麼多工廠中所聽過最好的聲音表現。如果您想在這裡聽到某種「特別」味道的聲音,一定會失望,因為這裡的聲音很均勻、很平衡,沒有許多音響迷引以為傲的特別聲音。為何會有特別聲音產生呢?一般來說是二種原因促成的,一是聆聽空間不可避免的缺陷,被音響迷調整成特別味道的聲音。第二是音響迷對特別味道聲音的迷戀,進而從器材搭配、調聲中去營造出這種特別味道的聲音。
科學為本的聆聽間
對於只把聆聽音響當作嗜好的人而言,這種追求特別味道聲音的作法無可厚非,反正是自己要聽的,自己爽就好,何況營造出特別味道的聲音也可以在同好中誇耀。然而,對於喇叭設計製造者而言,絕對不能落入特別味道聲音的陷阱,因為這是不科學的,不自然的,不中性的,不平衡的,Marten當然也是這樣想。所以,以前舊的工廠中,Marten就已經找專家設計一間平衡的聆聽空間。二年前搬到這裡,還是找這家空間設計公司來設計,設計的方式一樣,但空間更大,挑戰更大,設想得也更周到。這間聆聽空間除了聆聽音樂,作為設計判斷之外,還做錄音。您一定有Marten出版的唱片,最新的一張就是在這裡錄製的。
仔細與Leif討教過這間聆聽空間的設計理念之後,我決定要很詳細的把它寫出來,因為它的設計理念跟我所追求的是一致的,而且我認為是很正確的,值得大家來效法。首先我要告訴大家,這是Matts Odemalm所設計的,他是Svana Miljo Teknik(SMT)聲學公司的老闆,在1981年取得科學碩士的學位。他的SMT模組化聲學處理器廣泛被用在歌劇院、音樂廳,以及許多音響聆聽空間中,Marten的聆聽空間只是他眾多作品之一。我知道台灣有一位音響迷進口了整套的SMT模組,在家裡組裝完成。如果您進入www.diffusor.com,就會看到SMT的公司介紹、產品介紹,以及空間作品。只要您相信SMT的能力,把空間圖尺寸傳過去給他們,頻率響應曲線量測好,他們就可以依照空間的條件尺寸,為您設計出完整的天花板、牆面的處理,並且把訂製好的SMT整船送到府上,由用家自己組裝。
或許您會擔心,這樣的「隔空抓藥」方式能夠達到您的要求嗎?我想應該可以。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做法完全是科學的,而且可以獲得很精確的數字來證明。例如Marten這個聆聽空間的殘響時間設定在0.3秒(500Hz或1000Hz),而且把所有各種低頻、中低頻的駐波、空間共振頻率全部以低頻陷阱來吸收,這是我所見過最複雜又最有效,但是又不會花太多錢的作法。Marten要在這個空間中聽音樂、做產品的Reference,還要錄音,所以頻率響應曲線必須盡量平直。要知道,Marten的錄音通常只用二支麥克風,這種錄音方式幾乎很少使用後製來補救調整,所以聆聽空間的特性要盡量中性平衡才能做到。以下,讓我們開始進入這間傑出的聆聽空間。
四面牆使用的是二次餘數擴散器,而在天花板則全部使用氣泡狀擴散器,這些氣泡狀擴散器的氣泡大小不一,用來擴散不同頻率的聲波。而且注意看,氣泡的頂端有細細的縫隙,要讓聲波進入,達成Helmholtz Resonance的效果,也就是可以因為共振而把聲波的能量吸收。這些天花板上的氣泡設計成一塊塊的模組,每個模組固定在天花板上的高度不同,總共分為三個高度層次,增加聲波擴散的能力。
四面牆中,內層都是貼滿吸音材料,再以黑色的布料包起來,表面層才放置各種不同的聲波擴散器。放置?不需要固定?沒錯,這些聲波擴散器是可以自己站立的,所以每個聲波擴散器都是放著,可以隨時移動,甚至翻過另外一面,使用非常有彈性,可以做殘響時間的調整,以及頻率響應曲線的調整。這些聲波擴散器處理的頻寬各自不同,有60Hz-250Hz者,有35Hz-250Hz者,有200Hz-16kHz者,有250Hz-16kHz者。不同頻寬的擴散器依照所測得的頻率響應曲線去做修正,可以把空間內的頻率響應曲線做到盡量的平直。或許您要問,為何16kHz以上的頻域不處理呢?其實一般聲學處理到5kHz以下就夠了,5kHz以上的極高頻波長很短,很容易被室內的擺設、裝置自然吸收反射,而且也不會讓您覺得會刺耳,真正讓您覺得會刺耳的高頻大概在2kHz-4kHz範圍內。
可調低頻吸收器
最有學問的是低頻的處理。請注意看牆面的最底下有木質底座,那些底座並非裝飾用,而是低頻吸收器。前面說到,木質的材料重量重,會吸收過多的中頻與低頻,所以低頻吸收器使用的是木質材料。不光是隨便使用木質材料而已,這些木質底座每個都有計算好要吸收的頻域,而且吸收的頻域可以依照調整底部的空隙大小來微調。例如空隙越大者所吸收的頻段就越高,例如針對60Hz左右。而空隙越小者所吸收的頻率就越低,例如針對30Hz者。
再來看房間四個直角,這四個直角被安排做為低頻陷阱。它的做法就是保留牆角的三角形空間,在這個空間裡面放置一綑吸音棉,而在牆角的外觀只是掛一匹透聲布料而已,沒有固定或繃住。至於牆角內的那捆吸音棉要用多少磅數的?要捆多大的直徑?都可以藉由公式計算來獲得。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以四分之一波長理論來決定它的直徑,再以整捆吸音棉的重量來決定所吸收的頻率量感多寡。四分之一波長理論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假設您想吸收過多的100Hz,100Hz的波長是3.4公尺左右(音速344公尺除以100Hz),3.4公尺的四分之一就是85公分左右。所以,那捆吸音棉的直徑大約要有85公分。
50%的重要性
Marten這間聆聽空間除了四周牆面底座採用木質箱體來吸收低頻,還用四個牆角的空腔來吸收更低的低頻。另外還有一處殺手鐧,那就是利用聆聽位置後牆來做更大的低頻陷阱,吸收更低的頻域。這個低頻陷阱的厚度我目測大概有1公尺深度,整個聆聽位置後牆裡面都是。低頻陷阱的表面可以透聲,這種吸收低頻的原理也是有公式可以計算,有經驗的設計者除了依照公式計算之外,更重要的是仰賴經驗來調整,這是教科書無法教您的,所以需要專業。
您再回頭仔細閱讀一遍,慢慢就能在心中建立起一個聆聽空間聲學處理的正確概念,也就不會花錢去做那些沒有用處的造型或細微處理。這一切都是科學的,近代聲學的發展已經超過100年,在理論上沒有什麼暗黑之處,重要的是設計施工者的經驗累積。所以,假若您想自己設計一個聆聽空間,請不要再胡思亂想,依照正確的聲學理論去做。如果自己無法做,交給類似SMT這樣的公司處理,不必花太多錢,就能夠用模組化的聲學處理器建構一間理想的聆聽空間。
聽音響,聆聽空間所佔的重要性至少50%,如果聆聽空間聲學條件不好,您所調整出來的聲音頂多只是前述具有自家特別味道的聲音,那是您的自爽偏好,不是中性的、平衡的聲音,而是具有強烈Bias的聲音。在這種強烈Bias的聆聽空間中,只有少數剛好符合這種味道要求的器材或軟體才會讓您覺得好聽,這樣的結果也造成許多人自認自己才是正義使者,別人都是昧著良心在說話。因為他的經驗中只有少數器材才好聽,少數音樂軟體才是錄音好的,他以為這才是對的,所以認為別人講好的器材都是商業行為,都是謊話。別人介紹好的錄音軟體都是商業打手,因為他聽了這些器材、軟體都不好聽,而他自認自己沒有說謊。
大間縮小版聆聽空間
除了上面說的特別設計聆聽空間之外,Marten工廠一進門那個空間也是他們的聆聽空間,放置的是比較小套的音響系統。這個聆聽空間裡放了一部鋼琴,天花板上簡單做了氣泡擴散器,左右二邊簡單放了SMT的擴散器。而使用的器材跟大間的一樣,唱盤是葡萄牙Rui Borges 入門款Uno,數位訊源是MSB的Analog DAC,晶體擴大機也是Vitus Audio的,喇叭則是20周年Mingus,總之就是裡面那個大間的縮小版。
能夠擁有音響效果中性、平衡、自然,不扭曲的空間,對於製造廠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樣才不會把聲音弄偏了。Marten廠裡這二個聆聽空間都很好,聽過之後,對於Marten喇叭所追求的中性自然會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體會。
Part III 參觀Marten工廠
箱體篇:一窺箱體箇中奧秘
2018年3月14日,早上排的行程是參觀工廠內部,由Leif負責為我們解說。老實說,Marten屬於工廠的面積並不大,而且工作人員只有寥寥幾位,其實這不是怪現象,而是Hi End音響廠家所普遍存在的模樣。高級的Hi End音響銷售數量一定不大,沒有必要請太多工人,只要幾個人慢慢組裝就夠了。由於組裝的人員不趕時間,而且每天組裝得很熟練,這也有助於提升組裝品質。
在工廠內,我看到很多Accuton單體,這些單體依照不同型號價格,使用在Marten的各種產品上。不過,目前最頂級的產品都使用Cell Concept Driver。所謂Cell概念喇叭單體是Accuton在2012年開始研發的,由Adrian Bankewitz負責,一直到2014年才完成。第一個使用Cell Concept單體的喇叭就是2014年推出的Coltrane Supreme 2,從那時開始,Marten的喇叭開始使用Cell Concept與一階分音,這些資料以前我就寫過,現在來原廠採訪,Leif說的也是說這些,不過他更強調一件事,那就是Acoustic Center。當然,Cell Concept單體還有許多特點,例如失真很低,頻寬很寬(中音單體的頻寬竟然可以達到60Hz-6kHz),在高階諧波中仍能維持穩定的自然衰減,採用彈性夾具來安裝等優點,這些就不必說了。
時間相位排列一致性
什麼是Acoustic Center?其實就是Time Alignment時間相位排列。時間相位排列一致性就是Acoustic Center。還記得Thiel喇叭嗎?他家喇叭箱體的面板都有一個斜角度,那就是為了要取得時間相位一致性所做的設計,簡單說就是每個單體的發聲點垂直軸線是一致的,如果才能讓高音、中音、低音單體所發出的聲波同時到達耳朵。
既然Time Alignment不是新玩意,Marten有什麼好說嘴的呢?請注意,Marten的喇叭正面並沒有跟Thiel喇叭一樣呈斜面,既然如此,怎麼能夠稱為Time Alignment呢?答案就在這裡,Thiel所使用的單體本身無法達到時間相位一致性,所以要藉由面板斜角度的安裝來達成Acoustic Center,而Accuton的Cell Concept單體是讓單體本身排列起來時,就能相互達到一致的Acoustic Center。或許您會說,這有什麼困難?把高、中、低音單體的振膜位置調整到處於垂直軸線上不就可以了嗎?不僅如此簡單,您還要考慮到喇叭單體的振膜是在做活塞運動的。振膜在運動時,它們的衝程位置也要維持在一致的範圍內,如此才能讓這幾個單體一直處於Acoustic Center的要求中,而這正是以前喇叭單體所沒有考慮過的。試想,有哪家喇叭單體廠在賣您單體時,告訴您要選整套時間相位一致的單體?沒有!而Accuton所發展出來的Cell單體特別強調「Concept」觀念,也就是當您在設計喇叭時,就要整套購買Cell Concept的單體,這樣單體本身才能真正達到時間相位一致的要求。
相位失真最低的一階分音
Cell Concept還有一個重要的搭配做法,那就是一階分音。其實,這樣的概念不是Marten首創,以前Thiel在提倡Time Alignment時,也已經採用一階分音,事實上Time Alignment跟一階分音是連體嬰,無法分開的。音響迷都知道什麼是一階分音,也就是分頻點中心每八度衰減6dB,比起更高的二階、三階、四階分音,一階分音是相位失真最低的一種。由於單體本身的時間相位失真已經很低了,所以在分頻網路上可以選擇最簡單的一階分音,避免更高階的分音帶來更高的相位失真,這樣就失去辛苦採用Time Alignment的用意了。
或許您會覺得一階分音是最簡單的,理論上每音路的濾波線路上只要有一個電容、一個電感就可達到一階分音的目的。不過,您要知道,Coltrane Supreme 2就是採用一階分音,但是分音器所使用的元件加起來超過130個。為什麼會那麼多呢?Leif說一階分音需要很精確的元件數值,以及補償調整。所以,理論上雖然只要一個電容一個電感,但事實上如果是這樣,根本無法達到最低的Time與Phase失真。Leif指著分音器說,光是一個電容的數值,可能就是好幾個電容去並聯出來的,因為工廠所生產的電容數值無法剛好符合所需,所以必須以幾個並聯來獲得。看到這麼多特別的Accuton Cell Concept單體,以及那麼龐大的分音器,這才讓人深深了解為何Marten的喇叭售價要那麼高的原因。
不同單體不同Burn in頻率
Leif帶我們看過喇叭單體之後,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小房間,門一打開,就聽到單調的頻率充耳,原來這裡是「燒」喇叭單體的房間,也就是Burn in。Leif說,無論是高音單體、中音單體、低音單體,在安裝之前,都要先經過長時間的Burn in。高音、中音、低音單體所使用的頻率不同,時間也不同,例如有些低音單體可能使用60Hz為主,有時也要使用30Hz,而中音單體與高音單體則更高。至於Burn in的時間,Leif說三、四百個小時是尋常的。
我仔細看過架子上那些分音器,上面使用的電容大部分是Mundorf,小部分是Audyn,Leif說Audyn的電容是他們用過聲音最好者,價格也不便宜。我心想,Mundorf的電容已經不便宜了,Audyn更貴?難怪分音器上的電容以Mundorf為主,Audyn「為輔」。分音器上的電感,我注意到有二個牌子,一個是Mundorf,另一個則是Jantzen。而電阻也是Mundorf的,看來Marten的喇叭真的是頂級用料,看到這些好料,我想買Marten喇叭的用家心裡一定會好過一點,人家是真心誠意的做出好東西來賣您的。
Jorma Design機內線
單體、分音器零件都用那麼好,內部配線與端子當然也是如此,所有的Marten喇叭的箱內配線都是Jorma Design的,只是等級不同。一般等級的線材是那種半透明的,而頂級線材則是黑色有編織網的那種。可不要以為這些線材不值錢,您應該知道Jorma Design的線材有多貴,而Marten的分音器不是用線路板做成,而是一條條線直接連接的,所以線的用量很可觀,每對喇叭都要用掉幾十公尺長,Coltrane Supreme 2甚至用掉超過60公尺,想想看,光是要買頂級的Jorma Design線材,60公尺要花多少錢?至於喇叭線端子,不必說都是WBT NextGen。
Marten在1998年時第一對推出的喇叭就是Mingus,所以這次才會推出Mingus Twenty作為紀念。雖然是同名型號,但二者卻完全不同。這對喇叭採用Accuton Cell Concept喇叭單體,以及一階分音。Mingus Twenty只有限量20對,箱內配線特別採用頂級的Jorma Design Statement線材,箱體主要是MDF製成,頂板用的是Zebrano實木。頻寬24Hz-100kHz,靈敏度87dB(1m/2.83V),平均阻抗6歐姆,最低3.4歐姆,三音路低音反射式設計,一階分音,分頻點370Hz、4kHz,1個0.75吋鑽石高音,1個5吋陶瓷中音,3個7吋鋁三明治低音單體。體積1,070x380x280mm,重量60公斤。
頂天立地的全新次旗艦 Coltrane Momento 2
Coltrane Momento 2是從2014年的Coltrene Supreme 2演變而來,不過二者有許多不同。Supreme 2的箱體是二截組合起來,而Momento 2則是一體箱體。Momento 2正面有一個0.75吋鑽石高音、一個2吋陶瓷高音,以及一個7吋陶瓷中音單體,而Supreme 2則是一個0.75吋鑽石高音,一個2吋鑽石高音,以及一個5吋陶瓷中音單體。Supreme 2的中高音箱體面板是矩形,而Momento 2則是橢圓形。Supreme 2正面有7個8吋鋁三明治低音單體,而Momento 2只有6個8吋鋁三明治單體。而在背後,Supreme 2有6個11吋鋁振膜輻射器(假喇叭),而Momento 2背面則是4個11吋鋁振膜輻射器。而在箱內配線上,Supreme 2使用的是Jorma Design最頂級的Statement線材,Momento2則是Prime線材。而在箱體上,Supreme 2側面箱體是25mm碳纖維製成,其餘則是70mm多層實木製成。而Momento 2箱體製法與Supreme 2相同。而體積呢?Supreme 2稍高些,2,000x590x540mm,Momento 2則是1,820x590x540mm。至於重量,二者都是230公斤。
Part IV 原班人馬再現CD曲目 Marten 20周年Party
Marten創立於1998年,2018年剛好滿20周年。為了慶祝20周年,Marten特別推出Mingus Twenty,以及Coltrane Momento 2這二對喇叭,以及Rhythm Art Duo這張唱片。2018年3月14日晚上,Marten請了二個演奏團體,一個是木琴(Daniel Berg)與鐵琴(Fredrik Duvling)的演奏組合,加上Matti Ollikainen Trio爵士樂三重奏,以及Tobis Granmo小提琴家搭配木琴、鐵琴演奏。
當晚五點開始,賓客陸續到達工廠,老外的Party您是知道的,準備了很多的紅酒、白酒、香檳、啤酒、礦泉水、果汁等,還有外面訂購的各種冷盤點心。反正老外很愛講,所謂Party就是聊天大會,大家一邊喝著各種飲料,一邊聊天,有人比較會講,有人則當聽眾,會場中瑞典文、英文夾雜穿插。不過,在宣布些事情時,主人很體貼,都會用英文來講,而瑞典人的英文也都沒問題,在學校中英文是法定第二語言,所以大家都能夠以英文溝通。
與CD同樣曲目
再來要說到Rhythm Art Duo與Duo Granmo-Berg這二張CD,前者是這次20周年Party剛推出,我也是在現場才拿到。後者是去年就已經推出,我早已拿到手,不過遲遲未寫。這二張CD都是在Marten這個新的聆聽空間錄製的。Duo Granmo-Berg是小提琴與木琴的合奏,這二位演奏家也被邀請在Party中演出,演出內容就是CD中的幾首曲子,包括第十五首「Spektra」與第十六首「Dockingthe Boat」。
老實說我聽過這CD後,必須說錄音效果相當好,但音樂並非我喜歡者,您可以想像小提琴與木琴演奏現代音樂曲風的情況,所以我並沒有介紹這張CD。不過當晚在Marten的音響室聽過他們的現場演奏之後,回來再聽這張CD,心裡的感覺又不一樣了。到底怎麼不一樣?因為我在現場所感受到的音響效果跟我在家裡聽到的是類似的,當然現場的音響效果更好,畢竟那是活生生的,但我家裡聽起來跟現場也很類似,我想這就是我對這張CD產生好感的原因。尤其我說的這最後二首真的是音響效果十足,我在現場看到當場的演出,才知道那些音響效果是那些東西所演奏出來的。
而最後一首「Docking the Boat」中,最後時有砰的一聲,好像是一扇門突然關起來一般,會激起一股氣流。此外還有細微的鳥叫聲很有空間感,而且位置會變。當晚也演奏了這首曲子,我才知道原來那鳥叫聲是二隻小笛子演奏出來的,而且演奏者一邊走一邊演奏,走到哪裡?走出去這間音響室,也就是錄音空間,走出去後,其中一人用力的的把門大力關上,所以才會有那砰的一聲。除了這些音響效果之外,這首曲子裡的低音提琴我在家裡聽起來也很像演奏現場。
而Rhythm Art Duo就是前述那個演奏木琴的音樂家,以及另外一位演奏鐵琴的合奏。在圖片中您可以清楚看到木琴(Marimba)與鐵琴(Vibraphone)的不同。Daniel Berg演奏木琴,Fredrik Duvling演奏鐵琴,他們二人從1992年就開始合作演出,演出地點遍佈瑞典與歐洲。木琴的響板是以木頭製成,鐵琴的響板是以鋁合金製成;木琴響板底下的共鳴管比較粗比較長,鐵琴響板下的共鳴管比較細比較短,加上鐵琴有延音踏瓣,木琴沒有,二者的琴音很容易分辨出來。在這張錄音中,鐵琴的位置在左邊,木琴的位置在右邊,當晚演奏時也是這樣安置的。聽過現場演奏之後再回家播放CD做比較,我必須坦承,現場木琴與鐵琴的共鳴比家裡豐富多了,雖然我家裡聽起來已經很棒,但還是輸給現場所聽到者。這二張錄音都是以二支麥克風來錄製,錄音師與Mastering都是Peter Axelsson。
小試聽室聽爵士樂三重奏
木琴、鐵琴、小提琴的演奏結束之後,我們移到一進門這個空間,聽Matti Ollikainen Trio爵士樂三重奏。那位鋼琴手的演奏技巧出神入化,現場看著他的雙手在鍵盤上飛舞,雖然現場鋼琴的音響效果聽起來很平常,但因為視覺加分,所以覺得音響效果相當好。那位鋼琴師在演奏時有一個怪僻,那就是雙腳會隨著音樂的節奏而用力踩踏地面,現場視覺效果很過癮,但是我懷疑,一旦要錄音時,錄音師是否要把他的雙腳綁起來?否則錄音中都是雙腳踩地的砰砰聲,那聲音肯定比顧爾德彈巴哈「郭德堡變奏曲」中的小聲哼唱還吵人。
而那把低音提琴是18世紀的老琴,現場所演出的音響效果誠如我經常說的,Bass的聲音就是小小聲,帶著硬調的砰砰聲,絕對沒有音響迷在家裡所聽到的那種軟Q聲音。大部分人家裡所聽到的Bass都是加上低頻峰值、低頻駐波之後所獲得的聲音,已經把原本的Bass音量增強很多倍。所以,如果您在現場聽Bass的演奏,一定會覺得音響效果不如家裡,到底何者是真呢?音響迷可要好好想想。
其實,爵士樂三重奏中,現場音響效果最好的一定是套鼓,這位鼓手當然也是鼓技高超,以各種不同的手法來打鼓、鈸等。音樂進行中,有時為了需要,還會把手中的鼓刷扔在地上,馬上抓起鼓棒繼續演奏。也會用手輕輕壓住鈸,做出不同的打擊音響效果。總之,現場看爵士樂三重奏,其音響效果應該是不如家裡所聽(以假亂真,甚至超過真),但是因為加上視覺效果,所以加起來就覺得好聽了。
爵士樂團演出之後,已經晚上九點多,Party還持續進行中,不過我因為隔天早上三點就要起床,四點二十分計程車要來接我去機場,所以請Marten的人員先載我回旅館休息,結束了這場Marten 20周年Party。
創業型號的重新詮釋 Mingus Twenty
018年3月12日晚上,我搭機飛往法蘭克福,再轉瑞典第二大城市Gothenburg,早上10點多到達,Marten的CEO Jorgen Olofsson到機場接我,先到市區旅館Check In,幸好有空房,放下行李馬上到附近的Marten工廠,時間才早上十一點多,我就投入工作了。
這次為何而來,為的是Marten 20周年紀念發表會。為了值得紀念的20周年,Marten特別準備了三樣東西要發表,一樣是大喇叭Coltrane Momento 2,另一樣是落地小喇叭Mingus Twenty,第三樣就是在自家聆聽空間錄製的新唱片推出。為了推出這三樣新東西,當然要舉辦Party來慶祝,所以,我才不遠千里而來。
Part I 蒸蒸日上的20年 Marten發展歷史
Marten的工廠並不大,很快就看完,但是Marten聘請專家設計的聆聽空間卻非常值得報導,這是我採訪那麼多廠家以來,我認為音響效果最好的一個聆聽空間。這個聆聽空間並不是隨便瞎摸的,而是能夠精確的控制殘響時間長短,而且徹底把低頻駐波、空間共振的低頻峰值幾乎完全消除,它的作法絕對值得大家「效法」(偷師啦!說拷貝不好聽)。這個聆聽空間會在後面詳述。第一部份我要先說Marten的歷史。
音樂世家
Marten創立於1998年,在2007年以前都叫做Marten Design,到了2007年改為Marten。1998年時由Leif Olofsson所創立。奇怪,名字裡面沒有Marten啊,怎麼會創立這個名字呢?其實Leif的全名是Leif Marten Olofsson,是取中間那個名字當商標名,這個中間名其實是Leif的外祖父Marten Lasson,他是位小提琴演奏家。而Leif的祖父Josef Olosson是製造小提琴的工匠,所以說家庭裡早就充滿音樂,這也影響了Leif,從他把喇叭的型號都以著名的爵士樂大師為名,就可窺知Leif一家都是喜歡音樂的。事實上不只這樣,Leif的爸爸是合唱團成員,媽媽是彈鋼琴的,父母就是因為音樂而認識,進而結婚。Leif的哥哥打鼓,至今還在地方上最老的藍調樂團裡當鼓手。
Leif生於1963年,後來他的哥哥Joren Olofsson加入,擔任CEO。再來弟弟Lars Olofsson又加入,擔任美術設計,他家的目錄與網站都是弟弟負責。哥哥大Leif 3歲,弟弟小Leif 7歲,一家三兄弟把Marten經營得有聲有色,今年已經邁入20年。我問Leif,在創立Marten以前,他在從事什麼行業?他回答說太多了,沒什麼好說的,甚至還曾經做過Kitchen Design,對老中而言,這個行業想不通是要做什麼,但是對老外來說,廚房卻是非常重要的,要由電子工程的高材生來規劃設計。我又問他,為什麼會選擇喇叭設計製造這個行業?這時哥哥Jorgen插嘴回答,說弟弟從十歲開始就喜歡自己DIY喇叭,經常去買喇叭單體回來組裝,這項嗜好一直沒有停過,好像天生就是要進入這行似的。在1970年代,瑞典有二樣東西很流行,一樣是音響,另一樣就是乒乓球,瑞典在1980年代乒乓球曾經勇冠全世界,後來才被中國追上。Leif當然沒有在乒乓球上發展,而是選擇了音響。1994年Leif曾經參加過喇叭設計比賽,不過沒有冠軍,只是拿了第三名,但也給了自己信心。Leif也說其實在1998年創立公司時,他在外面都還有全職工作,一直到2003年推出Coltrane之後,打入亞洲市場,由上瑞音響代理,那對Coltrane馬上拿到音響論壇年度風雲榜的最佳喇叭。除了亞洲,在美國,在歐洲,Coltrane也都獲得好評。是這對喇叭讓Leif辭掉工作,開始專心經營Marten。慢慢地市場越來越大,名氣也越來越大,哥哥與弟弟才進入公司幫忙,打造出三兄弟的鐵三角。
單體都是Accuton
Leif本科唸的是Electronic Engineering,本來製造喇叭只是他的嗜好而已。一直到德國Accuton推出陶瓷單體,Leif拿到陶瓷單體之後,認為這個單體才是他想要的,有了這麼優異的單體,他可以實現他的理想,所以才會創立Marten。從Marten喇叭所使用的喇叭單體都是Accuton來看,Leif從一開始就只想做出最好的喇叭,所以單體根本不選擇別家的產品。
1998年推出第一個產品,也就是Mingus,這是二音路二單體落地式喇叭,當時工廠還在家鄉Lidkoping。1999年推出Miles,這是2.5音路設計的喇叭。2000年時推出Mingus2與Monk,其中Monk是書架型喇叭。2001年推出Miles 2,也是2.5音路三單體設計。2002年推出Mingus 3,2003年推出Coltrane三音路落地式喇叭,這是Marten的轉捩點,同年還推出Miles 3二音路落地式喇叭。
2004年推出Coltrane Alto三音路落地式喇叭,2005年推出Duke二音路書架型喇叭,還有Ellington主動式低音,2006年推出Coltrane Supreme,這是四件式喇叭,低音柱為主動式。同年還推出Swedish Statement,這是一套聯合四家瑞典廠商所建構的超級系統。2007年推出Bird三音路喇叭,同時改名為Marten。2008年推出Formfloor二音路落地式喇叭、Formcentre二音路書架型喇叭,以及Formsub主動低音。
2009年推出Coltrane Soprano二音路落地式喇叭,2010年推出Coltrane Momento三音路大喇叭,還有Getz三音路落地式。2011年推出Coltrane 2三音路落地式喇叭,還有M.Amp單聲道後級,這對後級現在也都不提了。2012年推出Django XL三音路落地式喇叭、Heritage系列的升級,包括Bird 2、Getz 2、Miles 5與Duke 2。2013年推出Coltrane Tenor與Django L。2014年推出Coltrane Supreme 2,這是五音路加上假喇叭的設計。此外第一次推出自己錄製的唱片Supreme Sessions 1。2015年推出Coltrane 3,2016年推出Mingus Quintet、Supreme Sessions 2唱片、Supreme 1&2的黑膠,同時把工廠搬遷到現址,並且蓋了一個更大的聆聽空間。2017年推出Coltrane Tenor 2,2018年推出Coltrane Momento 2、Mingus Twenty。
Part II 工廠採訪以來最好的音樂表現 聽Marten大、小兩間試聽室
Marten的新廠房裡,有一間設計得非常好的聆聽空間,我在裡面聽到非常好的聲音。到底我聽到的聲音是什麼樣子呢?中性、自然、寬鬆、音場非常大,定位非常精準,層次不會擠在一起,可以柔,又可以爆,可以很快,又可以很柔緩。總之,這是我採訪那麼多工廠中所聽過最好的聲音表現。如果您想在這裡聽到某種「特別」味道的聲音,一定會失望,因為這裡的聲音很均勻、很平衡,沒有許多音響迷引以為傲的特別聲音。為何會有特別聲音產生呢?一般來說是二種原因促成的,一是聆聽空間不可避免的缺陷,被音響迷調整成特別味道的聲音。第二是音響迷對特別味道聲音的迷戀,進而從器材搭配、調聲中去營造出這種特別味道的聲音。
科學為本的聆聽間
對於只把聆聽音響當作嗜好的人而言,這種追求特別味道聲音的作法無可厚非,反正是自己要聽的,自己爽就好,何況營造出特別味道的聲音也可以在同好中誇耀。然而,對於喇叭設計製造者而言,絕對不能落入特別味道聲音的陷阱,因為這是不科學的,不自然的,不中性的,不平衡的,Marten當然也是這樣想。所以,以前舊的工廠中,Marten就已經找專家設計一間平衡的聆聽空間。二年前搬到這裡,還是找這家空間設計公司來設計,設計的方式一樣,但空間更大,挑戰更大,設想得也更周到。這間聆聽空間除了聆聽音樂,作為設計判斷之外,還做錄音。您一定有Marten出版的唱片,最新的一張就是在這裡錄製的。
仔細與Leif討教過這間聆聽空間的設計理念之後,我決定要很詳細的把它寫出來,因為它的設計理念跟我所追求的是一致的,而且我認為是很正確的,值得大家來效法。首先我要告訴大家,這是Matts Odemalm所設計的,他是Svana Miljo Teknik(SMT)聲學公司的老闆,在1981年取得科學碩士的學位。他的SMT模組化聲學處理器廣泛被用在歌劇院、音樂廳,以及許多音響聆聽空間中,Marten的聆聽空間只是他眾多作品之一。我知道台灣有一位音響迷進口了整套的SMT模組,在家裡組裝完成。如果您進入www.diffusor.com,就會看到SMT的公司介紹、產品介紹,以及空間作品。只要您相信SMT的能力,把空間圖尺寸傳過去給他們,頻率響應曲線量測好,他們就可以依照空間的條件尺寸,為您設計出完整的天花板、牆面的處理,並且把訂製好的SMT整船送到府上,由用家自己組裝。
或許您會擔心,這樣的「隔空抓藥」方式能夠達到您的要求嗎?我想應該可以。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做法完全是科學的,而且可以獲得很精確的數字來證明。例如Marten這個聆聽空間的殘響時間設定在0.3秒(500Hz或1000Hz),而且把所有各種低頻、中低頻的駐波、空間共振頻率全部以低頻陷阱來吸收,這是我所見過最複雜又最有效,但是又不會花太多錢的作法。Marten要在這個空間中聽音樂、做產品的Reference,還要錄音,所以頻率響應曲線必須盡量平直。要知道,Marten的錄音通常只用二支麥克風,這種錄音方式幾乎很少使用後製來補救調整,所以聆聽空間的特性要盡量中性平衡才能做到。以下,讓我們開始進入這間傑出的聆聽空間。
四面牆使用的是二次餘數擴散器,而在天花板則全部使用氣泡狀擴散器,這些氣泡狀擴散器的氣泡大小不一,用來擴散不同頻率的聲波。而且注意看,氣泡的頂端有細細的縫隙,要讓聲波進入,達成Helmholtz Resonance的效果,也就是可以因為共振而把聲波的能量吸收。這些天花板上的氣泡設計成一塊塊的模組,每個模組固定在天花板上的高度不同,總共分為三個高度層次,增加聲波擴散的能力。
四面牆中,內層都是貼滿吸音材料,再以黑色的布料包起來,表面層才放置各種不同的聲波擴散器。放置?不需要固定?沒錯,這些聲波擴散器是可以自己站立的,所以每個聲波擴散器都是放著,可以隨時移動,甚至翻過另外一面,使用非常有彈性,可以做殘響時間的調整,以及頻率響應曲線的調整。這些聲波擴散器處理的頻寬各自不同,有60Hz-250Hz者,有35Hz-250Hz者,有200Hz-16kHz者,有250Hz-16kHz者。不同頻寬的擴散器依照所測得的頻率響應曲線去做修正,可以把空間內的頻率響應曲線做到盡量的平直。或許您要問,為何16kHz以上的頻域不處理呢?其實一般聲學處理到5kHz以下就夠了,5kHz以上的極高頻波長很短,很容易被室內的擺設、裝置自然吸收反射,而且也不會讓您覺得會刺耳,真正讓您覺得會刺耳的高頻大概在2kHz-4kHz範圍內。
可調低頻吸收器
最有學問的是低頻的處理。請注意看牆面的最底下有木質底座,那些底座並非裝飾用,而是低頻吸收器。前面說到,木質的材料重量重,會吸收過多的中頻與低頻,所以低頻吸收器使用的是木質材料。不光是隨便使用木質材料而已,這些木質底座每個都有計算好要吸收的頻域,而且吸收的頻域可以依照調整底部的空隙大小來微調。例如空隙越大者所吸收的頻段就越高,例如針對60Hz左右。而空隙越小者所吸收的頻率就越低,例如針對30Hz者。
再來看房間四個直角,這四個直角被安排做為低頻陷阱。它的做法就是保留牆角的三角形空間,在這個空間裡面放置一綑吸音棉,而在牆角的外觀只是掛一匹透聲布料而已,沒有固定或繃住。至於牆角內的那捆吸音棉要用多少磅數的?要捆多大的直徑?都可以藉由公式計算來獲得。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以四分之一波長理論來決定它的直徑,再以整捆吸音棉的重量來決定所吸收的頻率量感多寡。四分之一波長理論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假設您想吸收過多的100Hz,100Hz的波長是3.4公尺左右(音速344公尺除以100Hz),3.4公尺的四分之一就是85公分左右。所以,那捆吸音棉的直徑大約要有85公分。
50%的重要性
Marten這間聆聽空間除了四周牆面底座採用木質箱體來吸收低頻,還用四個牆角的空腔來吸收更低的低頻。另外還有一處殺手鐧,那就是利用聆聽位置後牆來做更大的低頻陷阱,吸收更低的頻域。這個低頻陷阱的厚度我目測大概有1公尺深度,整個聆聽位置後牆裡面都是。低頻陷阱的表面可以透聲,這種吸收低頻的原理也是有公式可以計算,有經驗的設計者除了依照公式計算之外,更重要的是仰賴經驗來調整,這是教科書無法教您的,所以需要專業。
您再回頭仔細閱讀一遍,慢慢就能在心中建立起一個聆聽空間聲學處理的正確概念,也就不會花錢去做那些沒有用處的造型或細微處理。這一切都是科學的,近代聲學的發展已經超過100年,在理論上沒有什麼暗黑之處,重要的是設計施工者的經驗累積。所以,假若您想自己設計一個聆聽空間,請不要再胡思亂想,依照正確的聲學理論去做。如果自己無法做,交給類似SMT這樣的公司處理,不必花太多錢,就能夠用模組化的聲學處理器建構一間理想的聆聽空間。
聽音響,聆聽空間所佔的重要性至少50%,如果聆聽空間聲學條件不好,您所調整出來的聲音頂多只是前述具有自家特別味道的聲音,那是您的自爽偏好,不是中性的、平衡的聲音,而是具有強烈Bias的聲音。在這種強烈Bias的聆聽空間中,只有少數剛好符合這種味道要求的器材或軟體才會讓您覺得好聽,這樣的結果也造成許多人自認自己才是正義使者,別人都是昧著良心在說話。因為他的經驗中只有少數器材才好聽,少數音樂軟體才是錄音好的,他以為這才是對的,所以認為別人講好的器材都是商業行為,都是謊話。別人介紹好的錄音軟體都是商業打手,因為他聽了這些器材、軟體都不好聽,而他自認自己沒有說謊。
大間縮小版聆聽空間
除了上面說的特別設計聆聽空間之外,Marten工廠一進門那個空間也是他們的聆聽空間,放置的是比較小套的音響系統。這個聆聽空間裡放了一部鋼琴,天花板上簡單做了氣泡擴散器,左右二邊簡單放了SMT的擴散器。而使用的器材跟大間的一樣,唱盤是葡萄牙Rui Borges 入門款Uno,數位訊源是MSB的Analog DAC,晶體擴大機也是Vitus Audio的,喇叭則是20周年Mingus,總之就是裡面那個大間的縮小版。
能夠擁有音響效果中性、平衡、自然,不扭曲的空間,對於製造廠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樣才不會把聲音弄偏了。Marten廠裡這二個聆聽空間都很好,聽過之後,對於Marten喇叭所追求的中性自然會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體會。
Part III 參觀Marten工廠
箱體篇:一窺箱體箇中奧秘
2018年3月14日,早上排的行程是參觀工廠內部,由Leif負責為我們解說。老實說,Marten屬於工廠的面積並不大,而且工作人員只有寥寥幾位,其實這不是怪現象,而是Hi End音響廠家所普遍存在的模樣。高級的Hi End音響銷售數量一定不大,沒有必要請太多工人,只要幾個人慢慢組裝就夠了。由於組裝的人員不趕時間,而且每天組裝得很熟練,這也有助於提升組裝品質。
在工廠內,我看到很多Accuton單體,這些單體依照不同型號價格,使用在Marten的各種產品上。不過,目前最頂級的產品都使用Cell Concept Driver。所謂Cell概念喇叭單體是Accuton在2012年開始研發的,由Adrian Bankewitz負責,一直到2014年才完成。第一個使用Cell Concept單體的喇叭就是2014年推出的Coltrane Supreme 2,從那時開始,Marten的喇叭開始使用Cell Concept與一階分音,這些資料以前我就寫過,現在來原廠採訪,Leif說的也是說這些,不過他更強調一件事,那就是Acoustic Center。當然,Cell Concept單體還有許多特點,例如失真很低,頻寬很寬(中音單體的頻寬竟然可以達到60Hz-6kHz),在高階諧波中仍能維持穩定的自然衰減,採用彈性夾具來安裝等優點,這些就不必說了。
時間相位排列一致性
什麼是Acoustic Center?其實就是Time Alignment時間相位排列。時間相位排列一致性就是Acoustic Center。還記得Thiel喇叭嗎?他家喇叭箱體的面板都有一個斜角度,那就是為了要取得時間相位一致性所做的設計,簡單說就是每個單體的發聲點垂直軸線是一致的,如果才能讓高音、中音、低音單體所發出的聲波同時到達耳朵。
既然Time Alignment不是新玩意,Marten有什麼好說嘴的呢?請注意,Marten的喇叭正面並沒有跟Thiel喇叭一樣呈斜面,既然如此,怎麼能夠稱為Time Alignment呢?答案就在這裡,Thiel所使用的單體本身無法達到時間相位一致性,所以要藉由面板斜角度的安裝來達成Acoustic Center,而Accuton的Cell Concept單體是讓單體本身排列起來時,就能相互達到一致的Acoustic Center。或許您會說,這有什麼困難?把高、中、低音單體的振膜位置調整到處於垂直軸線上不就可以了嗎?不僅如此簡單,您還要考慮到喇叭單體的振膜是在做活塞運動的。振膜在運動時,它們的衝程位置也要維持在一致的範圍內,如此才能讓這幾個單體一直處於Acoustic Center的要求中,而這正是以前喇叭單體所沒有考慮過的。試想,有哪家喇叭單體廠在賣您單體時,告訴您要選整套時間相位一致的單體?沒有!而Accuton所發展出來的Cell單體特別強調「Concept」觀念,也就是當您在設計喇叭時,就要整套購買Cell Concept的單體,這樣單體本身才能真正達到時間相位一致的要求。
相位失真最低的一階分音
Cell Concept還有一個重要的搭配做法,那就是一階分音。其實,這樣的概念不是Marten首創,以前Thiel在提倡Time Alignment時,也已經採用一階分音,事實上Time Alignment跟一階分音是連體嬰,無法分開的。音響迷都知道什麼是一階分音,也就是分頻點中心每八度衰減6dB,比起更高的二階、三階、四階分音,一階分音是相位失真最低的一種。由於單體本身的時間相位失真已經很低了,所以在分頻網路上可以選擇最簡單的一階分音,避免更高階的分音帶來更高的相位失真,這樣就失去辛苦採用Time Alignment的用意了。
或許您會覺得一階分音是最簡單的,理論上每音路的濾波線路上只要有一個電容、一個電感就可達到一階分音的目的。不過,您要知道,Coltrane Supreme 2就是採用一階分音,但是分音器所使用的元件加起來超過130個。為什麼會那麼多呢?Leif說一階分音需要很精確的元件數值,以及補償調整。所以,理論上雖然只要一個電容一個電感,但事實上如果是這樣,根本無法達到最低的Time與Phase失真。Leif指著分音器說,光是一個電容的數值,可能就是好幾個電容去並聯出來的,因為工廠所生產的電容數值無法剛好符合所需,所以必須以幾個並聯來獲得。看到這麼多特別的Accuton Cell Concept單體,以及那麼龐大的分音器,這才讓人深深了解為何Marten的喇叭售價要那麼高的原因。
不同單體不同Burn in頻率
Leif帶我們看過喇叭單體之後,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小房間,門一打開,就聽到單調的頻率充耳,原來這裡是「燒」喇叭單體的房間,也就是Burn in。Leif說,無論是高音單體、中音單體、低音單體,在安裝之前,都要先經過長時間的Burn in。高音、中音、低音單體所使用的頻率不同,時間也不同,例如有些低音單體可能使用60Hz為主,有時也要使用30Hz,而中音單體與高音單體則更高。至於Burn in的時間,Leif說三、四百個小時是尋常的。
我仔細看過架子上那些分音器,上面使用的電容大部分是Mundorf,小部分是Audyn,Leif說Audyn的電容是他們用過聲音最好者,價格也不便宜。我心想,Mundorf的電容已經不便宜了,Audyn更貴?難怪分音器上的電容以Mundorf為主,Audyn「為輔」。分音器上的電感,我注意到有二個牌子,一個是Mundorf,另一個則是Jantzen。而電阻也是Mundorf的,看來Marten的喇叭真的是頂級用料,看到這些好料,我想買Marten喇叭的用家心裡一定會好過一點,人家是真心誠意的做出好東西來賣您的。
Jorma Design機內線
單體、分音器零件都用那麼好,內部配線與端子當然也是如此,所有的Marten喇叭的箱內配線都是Jorma Design的,只是等級不同。一般等級的線材是那種半透明的,而頂級線材則是黑色有編織網的那種。可不要以為這些線材不值錢,您應該知道Jorma Design的線材有多貴,而Marten的分音器不是用線路板做成,而是一條條線直接連接的,所以線的用量很可觀,每對喇叭都要用掉幾十公尺長,Coltrane Supreme 2甚至用掉超過60公尺,想想看,光是要買頂級的Jorma Design線材,60公尺要花多少錢?至於喇叭線端子,不必說都是WBT NextGen。
Marten在1998年時第一對推出的喇叭就是Mingus,所以這次才會推出Mingus Twenty作為紀念。雖然是同名型號,但二者卻完全不同。這對喇叭採用Accuton Cell Concept喇叭單體,以及一階分音。Mingus Twenty只有限量20對,箱內配線特別採用頂級的Jorma Design Statement線材,箱體主要是MDF製成,頂板用的是Zebrano實木。頻寬24Hz-100kHz,靈敏度87dB(1m/2.83V),平均阻抗6歐姆,最低3.4歐姆,三音路低音反射式設計,一階分音,分頻點370Hz、4kHz,1個0.75吋鑽石高音,1個5吋陶瓷中音,3個7吋鋁三明治低音單體。體積1,070x380x280mm,重量60公斤。
頂天立地的全新次旗艦 Coltrane Momento 2
Coltrane Momento 2是從2014年的Coltrene Supreme 2演變而來,不過二者有許多不同。Supreme 2的箱體是二截組合起來,而Momento 2則是一體箱體。Momento 2正面有一個0.75吋鑽石高音、一個2吋陶瓷高音,以及一個7吋陶瓷中音單體,而Supreme 2則是一個0.75吋鑽石高音,一個2吋鑽石高音,以及一個5吋陶瓷中音單體。Supreme 2的中高音箱體面板是矩形,而Momento 2則是橢圓形。Supreme 2正面有7個8吋鋁三明治低音單體,而Momento 2只有6個8吋鋁三明治單體。而在背後,Supreme 2有6個11吋鋁振膜輻射器(假喇叭),而Momento 2背面則是4個11吋鋁振膜輻射器。而在箱內配線上,Supreme 2使用的是Jorma Design最頂級的Statement線材,Momento2則是Prime線材。而在箱體上,Supreme 2側面箱體是25mm碳纖維製成,其餘則是70mm多層實木製成。而Momento 2箱體製法與Supreme 2相同。而體積呢?Supreme 2稍高些,2,000x590x540mm,Momento 2則是1,820x590x540mm。至於重量,二者都是230公斤。
Part IV 原班人馬再現CD曲目 Marten 20周年Party
Marten創立於1998年,2018年剛好滿20周年。為了慶祝20周年,Marten特別推出Mingus Twenty,以及Coltrane Momento 2這二對喇叭,以及Rhythm Art Duo這張唱片。2018年3月14日晚上,Marten請了二個演奏團體,一個是木琴(Daniel Berg)與鐵琴(Fredrik Duvling)的演奏組合,加上Matti Ollikainen Trio爵士樂三重奏,以及Tobis Granmo小提琴家搭配木琴、鐵琴演奏。
當晚五點開始,賓客陸續到達工廠,老外的Party您是知道的,準備了很多的紅酒、白酒、香檳、啤酒、礦泉水、果汁等,還有外面訂購的各種冷盤點心。反正老外很愛講,所謂Party就是聊天大會,大家一邊喝著各種飲料,一邊聊天,有人比較會講,有人則當聽眾,會場中瑞典文、英文夾雜穿插。不過,在宣布些事情時,主人很體貼,都會用英文來講,而瑞典人的英文也都沒問題,在學校中英文是法定第二語言,所以大家都能夠以英文溝通。
與CD同樣曲目
再來要說到Rhythm Art Duo與Duo Granmo-Berg這二張CD,前者是這次20周年Party剛推出,我也是在現場才拿到。後者是去年就已經推出,我早已拿到手,不過遲遲未寫。這二張CD都是在Marten這個新的聆聽空間錄製的。Duo Granmo-Berg是小提琴與木琴的合奏,這二位演奏家也被邀請在Party中演出,演出內容就是CD中的幾首曲子,包括第十五首「Spektra」與第十六首「Dockingthe Boat」。
老實說我聽過這CD後,必須說錄音效果相當好,但音樂並非我喜歡者,您可以想像小提琴與木琴演奏現代音樂曲風的情況,所以我並沒有介紹這張CD。不過當晚在Marten的音響室聽過他們的現場演奏之後,回來再聽這張CD,心裡的感覺又不一樣了。到底怎麼不一樣?因為我在現場所感受到的音響效果跟我在家裡聽到的是類似的,當然現場的音響效果更好,畢竟那是活生生的,但我家裡聽起來跟現場也很類似,我想這就是我對這張CD產生好感的原因。尤其我說的這最後二首真的是音響效果十足,我在現場看到當場的演出,才知道那些音響效果是那些東西所演奏出來的。
而最後一首「Docking the Boat」中,最後時有砰的一聲,好像是一扇門突然關起來一般,會激起一股氣流。此外還有細微的鳥叫聲很有空間感,而且位置會變。當晚也演奏了這首曲子,我才知道原來那鳥叫聲是二隻小笛子演奏出來的,而且演奏者一邊走一邊演奏,走到哪裡?走出去這間音響室,也就是錄音空間,走出去後,其中一人用力的的把門大力關上,所以才會有那砰的一聲。除了這些音響效果之外,這首曲子裡的低音提琴我在家裡聽起來也很像演奏現場。
而Rhythm Art Duo就是前述那個演奏木琴的音樂家,以及另外一位演奏鐵琴的合奏。在圖片中您可以清楚看到木琴(Marimba)與鐵琴(Vibraphone)的不同。Daniel Berg演奏木琴,Fredrik Duvling演奏鐵琴,他們二人從1992年就開始合作演出,演出地點遍佈瑞典與歐洲。木琴的響板是以木頭製成,鐵琴的響板是以鋁合金製成;木琴響板底下的共鳴管比較粗比較長,鐵琴響板下的共鳴管比較細比較短,加上鐵琴有延音踏瓣,木琴沒有,二者的琴音很容易分辨出來。在這張錄音中,鐵琴的位置在左邊,木琴的位置在右邊,當晚演奏時也是這樣安置的。聽過現場演奏之後再回家播放CD做比較,我必須坦承,現場木琴與鐵琴的共鳴比家裡豐富多了,雖然我家裡聽起來已經很棒,但還是輸給現場所聽到者。這二張錄音都是以二支麥克風來錄製,錄音師與Mastering都是Peter Axelsson。
小試聽室聽爵士樂三重奏
木琴、鐵琴、小提琴的演奏結束之後,我們移到一進門這個空間,聽Matti Ollikainen Trio爵士樂三重奏。那位鋼琴手的演奏技巧出神入化,現場看著他的雙手在鍵盤上飛舞,雖然現場鋼琴的音響效果聽起來很平常,但因為視覺加分,所以覺得音響效果相當好。那位鋼琴師在演奏時有一個怪僻,那就是雙腳會隨著音樂的節奏而用力踩踏地面,現場視覺效果很過癮,但是我懷疑,一旦要錄音時,錄音師是否要把他的雙腳綁起來?否則錄音中都是雙腳踩地的砰砰聲,那聲音肯定比顧爾德彈巴哈「郭德堡變奏曲」中的小聲哼唱還吵人。
而那把低音提琴是18世紀的老琴,現場所演出的音響效果誠如我經常說的,Bass的聲音就是小小聲,帶著硬調的砰砰聲,絕對沒有音響迷在家裡所聽到的那種軟Q聲音。大部分人家裡所聽到的Bass都是加上低頻峰值、低頻駐波之後所獲得的聲音,已經把原本的Bass音量增強很多倍。所以,如果您在現場聽Bass的演奏,一定會覺得音響效果不如家裡,到底何者是真呢?音響迷可要好好想想。
其實,爵士樂三重奏中,現場音響效果最好的一定是套鼓,這位鼓手當然也是鼓技高超,以各種不同的手法來打鼓、鈸等。音樂進行中,有時為了需要,還會把手中的鼓刷扔在地上,馬上抓起鼓棒繼續演奏。也會用手輕輕壓住鈸,做出不同的打擊音響效果。總之,現場看爵士樂三重奏,其音響效果應該是不如家裡所聽(以假亂真,甚至超過真),但是因為加上視覺效果,所以加起來就覺得好聽了。
爵士樂團演出之後,已經晚上九點多,Party還持續進行中,不過我因為隔天早上三點就要起床,四點二十分計程車要來接我去機場,所以請Marten的人員先載我回旅館休息,結束了這場Marten 20周年Party。
創業型號的重新詮釋 Mingus Twen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