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NAUDIO
堅持只做最好的 這就是經典Dynaudio 2013年Dynaudio原廠採訪【全文輯錄自音響論壇】
文|劉漢盛
2013年9月14日星期六,我們一行26人加上專業領隊一人,共27人搭機遠赴丹麥與德國,準備參訪Dynaudio與Burmester。參加媒體除了我,還有高傳真蒲總,U Audio郭總,Hi AV廖總等四人,經銷商則包括統元、豐銘、日月、冠群、展樂、強崧、勁迪、富豪、翔語、愛樂、海山、金門等,其餘則是鈦孚與極品人員。
三度造訪
其實, 這已經是我第三度參訪Dynaudio工廠,第一次是1999年10月,當時還是功學社代理時期,我獨自一人跟功學社的陪同人員前往,採訪過程刊登在「音響論壇」135期。第二次是2006年5月6日出發,在鈦孚音響朱總夫婦帶領下,一行16人在5月8日到達Dynaudio工廠。當年的採訪文章並未刊登在「音響論壇」213期上,而是單獨印行別冊,隨213期附贈。
在動筆寫這次的採訪報導之前,我把213期別冊拿出來重讀,不禁擲筆長嘆,沒有動力再寫下去。為什麼?因為在這本別冊中,我已經把Dynaudio最精華的資料都寫全了,包括訪問老闆Wilfried Ehrenholz,寫成12頁「音響不是空談玄學,一切講求證據」。接著採訪當時的行銷經理Robert Hagemann(現在的Burmester總經理),寫成6頁「Dynaudio成功的驅動力來自Wilfried Ehrenholz」。另外談了Dynaudio軟凸盆單體的奧秘16頁「為什麼堅持29年使用軟凸盆高音?」。最後是4頁「手工精緻,老師傅花三天時間才能完成一個箱體」。
總共3 8 頁的篇幅中, 包括了D y n a u d i o的歷史, 老闆Wi l f r i e d Ehrenholz個人背景,經營理念,喇叭單體的製造過程(包括振膜製造、音圈繞製、手工結合等),木箱工廠的詳情等等,內容可說鉅細靡遺。反而,這次參訪Dynaudio工廠,並沒有安排看木箱工廠,而單體製造過程只看到汽車單體的製造,Hi End單體不巧沒開生產線。甚至,這次也沒安排Wilfried Ehrenholz的專訪,反而是由他為大家做了一個下午的簡報與新喇叭Excite系列介紹。
左思右想,如果按照這次採訪的過程寫報導,內容勢必顯得貧乏,讀者們看了難免有所遺憾。為此,我決定把這次沒見到的木箱工廠,以及Hi End單體製造過程的照片重新整理後,插入這次採訪的內容中,彌補採訪的不足。
全球員工超過400人
Dynaudio是一家怎麼樣的公司呢?它創立於1976年,當年由三位合夥人一起成立,其中一位年輕合夥人Wilfried Ehrenholz當年才22歲。1987年一位合夥人離開,1994年另一位合夥人離開,Wilfried Ehrenholz從那時開始獨資擁有Dynaudio公司迄今。目前,Dynaudio行銷全球超過八十個國家地區,共有德國漢堡管理部門、丹麥Skanderborg喇叭單體廠、Uhrhoj箱體廠、美國分公司、香港中國分公司等共大約400名人員,其中研發工程師25人。每年營業額的10%作為研發費用,可說是規模龐大的喇叭廠。尤其每年提撥營業額的10%做為研發費用,這種大手筆不是一般公司可以見到的。此外,他們還跟Aalborg大學、Lyngby的丹麥科技大學技術合作,不斷研發新的技術。
經過多年發展,Dynaudio早已停止單體的銷售業務,專注於家用Hi End喇叭、專業喇叭、汽車喇叭、多媒體喇叭等四大領域的製造與行銷。家用Hi End喇叭的價格在600-85,000歐元之間,包括DM Line、Excite Line、Focus Line、Contour Line、Confidence Line,以及最頂級的Evidence Line。不要忘了還有Consequence與Consequence UltimateEdition。當然,目前最夯的無線傳輸主動式系列Xeo大家都知道啦!
嚴謹的工廠管理
而在專業喇叭方面,從2000年迄今,已經有超過140,000支喇叭散佈在全世界,包括BBC與丹麥廣播公司,中國大陸的電視台、電台也大量採用。而在汽車喇叭單體方面,Ehrenholz跟我們說明Dynaudio的目標與策略,就是把品牌跟汽車結合在一起讓大家透過汽車,瞭解到Dynaudio這個品牌。目前跟Dynaudio合作的有福斯、Volvo,甚至Bugatti,他說目前Dynaudio使用在汽車上面的單體越來越多,也代表越來越多非音響迷知道Dynaudio這個品牌。最後在多媒體部分,Dynaudio跟台灣的MSI微星科技合作,把喇叭用在MSI筆記型電腦裡。下次如果您買MSI筆記型電腦,就會看到左右二側那二個喇叭單體標明Dynaudio。在工廠的品管認證方面,他們獲得包括Q1 2002、QS9000、ISO/TS 16949 Second Edition、ISO14001 1996年,以及54PPM(工作場所一氧化碳含量標準,美國OSHA規定每天工作八小時,工作場所的一氧化碳必需低於50PPM,也就是0.005%,丹麥規定可能寬鬆些)等認證。
Xeo開創Hi End無線喇叭新局
在簡報中,Xeo無線傳輸喇叭也是重頭戲。Ehrenholz特別強調,無線傳輸喇叭Dynaudio不是第一個推出的廠家,但卻絕對是第一個推出Hi End級無線傳輸喇叭的廠家。Xeo為什麼只有二型呢?他認為好東西不必多,一種落地式,一種書架式,這樣就夠了。許多人買回Xeo,都喊很驚訝的發現音質非常好,算一算非常划得來,因為包括喇叭跟擴大機,售價卻那麼合理。2013年最新的產品就是新的Excite系列,這個系列是目前賣得最好的產品,除了16沒升級之外,其他都升級了例如X12升級為X14,X32升級為X34,X36升級為X38,中聲道X22升級為X24。通通把那個2字改為4就對了。新的Excite系列面板改為磁鐵吸附,讓面板看起來更乾淨,而整體喇叭通通貼實木皮,不像以前前面有一段是上漆,整體視覺感受更高級。此外腳架也改良,總之包括單體都升級。新的Excite系列中,X16已經取消,因為沒有必要在同一系列中擁有二型書架喇叭。面板也有灰色與白色、黑色可選。事實上,Excite更重要的是內部的升級,包括低音單體改用Xeo系列所採用者,分音器也提升為Focus等級,單體以DDC方式排列,聲音的平衡性更好、相位失真更低。
從表面上看,Dynaudio的產品外觀幾乎都是一個模樣,十幾年不變。例如他家頂級系列Evidence推出迄今已經將近15年,但除了去年推出外觀一模一樣的Platinum之外,完全沒有變動。其餘Confidence系列也以不變應萬變。按理說Dynaudio工廠內有25位研發人員,每年推出新款喇叭一點問題都沒有,為何會這麼吝於改變造型呢?每當有人問他這個問題,老闆Wilfried Ehrenholz總是反問:如果一件產品已經設計到最完美的狀態,還有必要去把它改得更差嗎?堅持只做最好的,這就是經典所謂經典就是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而在市場上屹立不搖,永遠受人歡迎。LV的經典款Speedy從1930年代推出,到現在沒什麼改變,還是大受歡迎的經典款,每個女性幾乎都有一個。Chanel No.5香水在1921年推出,是他家第一款香水,到現在都還廣受歡迎。經典產品是不需要隨波逐流的,堅持只做最好的,這就是經典,也是Dynaudio的座右銘。
音響不是空談玄學,一切講求「證 據」
2013年9月14日,我們一行人從台北出發, 第一站就是來Dynaudio。16日到達工廠,一切依舊,跟我2006年來時差不多。可惜這次沒有安排單獨的專訪,只有參觀工廠,以及Wilfried Ehrenholz親自在下榻旅館的會議室跟我們做簡報。簡報內容其實也很簡單,都是我們知道的事實。
為了第三度寫這篇Dynaudio原廠採訪,我傷透腦筋,最後決定把2006年我所寫的Wilfried Ehrenholz採訪再刊登一次。我認為這篇採訪對於想瞭解Dynaudio的人而言,絕對是第一手最豐富的資料。雖然隔了7年,但是當年所採訪的資料鉅細靡遺,放在今天仍然沒有過時。
跟Dynaudio的老闆Wilfried Ehrenholz暢談是件愉快的事情,他講話有條理,思慮清晰,很有耐性。面對質疑,他提出例證,絕不迴避。他是技術人,但卻懂得經營,這在音響界中並不多見。他的喇叭設計以科技為基礎,從不隨波逐流,也不做對聲音沒有助益的裝飾。他是踏實的設計者,經營者,我們也可以如是看他家的產品。
以下採訪中,劉代表劉漢盛。艾倫豪代表Wilfried Ehrenholz。
劉: 自從1999年10月我拜訪過Dynaudio工廠之後,已經又過了六、七年,時間過得真快。雖然我們已經在論壇135期寫過採訪,但還是會有許多新讀者沒有看過,所以我們還是從Dynaudio的歷史以及你個人的背景先談起吧!
艾倫豪:我今年52歲。在我還在唸書時,就已經在丹麥Scanspeak喇叭單體廠工作。在大約1976年左右吧,Scanspeak賣給了美國Harman集團。1 9 7 7 年, 我跟另外二位合夥人C. Richter與E. Skaaning一起創立Dynaudio,當時我才22歲。1987年時,Skaaning離開公司,1994年時Richter離開公司,從那時開始,我就獨資擁有Dynaudio。
劉:那麼年輕就敢創立自己的事業!你是否很小就對音響有興趣?
艾倫豪:當我還是小孩時,我就對二樣東西有興趣,一樣是音樂,另外一樣就是音響有關的技術。我自己也會演奏鋼琴、吉他、鼓以及Bass吉他等,我還曾在樂團中演奏過。
當我12歲時,就完成自己的第一對喇叭,14歲時我做了自己第一部真空管擴大機。因為對電子有興趣,所以我大學唸的是電子工程。當年成立Dynaudio公司的地點就在你去過的丹麥Skanderborg。
劉:Dynaudio從一開始就生產喇叭單體嗎?
艾倫豪:剛開始時,雖然公司在丹麥Skanderborg成立,但我們在德國銷售Scanspeak的各種產品,當他們賣掉工廠之後,我們就沒有產品可賣了,所以我們就決定生產自己的喇叭產品。當時我在六個月內就研發出五種喇叭成品,我自己設計,Skaaning負責工廠生產。剛開始時,由於我們急於推出喇叭,所以採用別家的喇叭單體來製造喇叭。我們很快就發現無法買到讓自己滿意的單體,因此在二年內,我們就自己生產單體給自己使用了。這就是Dynaudio的開始。
劉:你唸的是電子工程,怎麼會懂得怎麼製造喇叭單體?
艾倫豪:我一直就對喇叭技術很有興趣, 你知道我在學生時代就在Scanspeak打工二年,在那裡我吸收了很多有關喇叭單體的知識。此外我又曾經是Scanspeak德國的經銷商,必須為OEM廠商做技術服務,所以對於喇叭單體的設計製造並不陌生。當時我所想的就是要有最高級的品質,最好的聲音表現,這種喇叭單體在市面上無法買到。當時一般喇叭單體只想到將頻率響應曲線做好而已,很少想到動態範圍,暫態響應等更深入的要求,事實上我們公司的名稱來源就是Dynamic Audio的縮寫,我們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喇叭單體的動態表現。我們生產出來的單體擁有非常快的上升時間,非常好的暫態反應,非常正確的相位響應,而這些特性在當時並沒有其他喇叭廠商在意。
劉:你還記得第一個喇叭單體與喇叭型號嗎?
艾倫豪:當然記得,第一個喇叭成品就是P 16、21等;第一個高音單體是D28,這個高音單體到現在都還存在。從開始到現在,我們製造喇叭的方向一直都沒變,無論產品等級高低,都很注重動態、暫態、低失真、大音圈、軟凸盆等,這些到現在一點都沒變。你知道許多喇叭廠家一直跟著市場在變,當市場流行鋁帶高音,他們就用鋁帶高音;當市場流行金屬高音,他們就改用金屬高音。而我們從頭開始就採用軟凸盆高音,因為軟凸盆高音是最好的高音單體。許多廠商喜歡金屬高音單體,那是因為金屬高音容易製造,但並不是很好。
劉:現在流行鑽石高音單體,你認為怎麼樣呢?
艾倫豪:許多人以為鑽石高音是硬凸盆高音單體,像金屬高音單體一樣,其實是錯的。鑽石高音單體也是軟凸盆單體的一種,它是將碳分子像灰塵一樣覆蓋在凸盆模子上形成的,並非一塊金屬沖壓成型,其原理跟我們用的絲質軟凸盆高音單體是相似的。高音單體的問題在於高頻域的峰值,一旦出現峰值與峰值之後的鈴振(Ringing),一切都被破壞了,所以高音單體必須避免高頻域的峰值影響了聽覺。
劉:軟凸盆高音單體可以達到很高頻域嗎?像鑽石高音的高頻域?
艾倫豪:那要看你要求怎麼樣的高頻域,我們的軟凸盆高音單體可能在25kHz就開始衰減,不過那是和緩的衰減。別的高音單體可能達到30kHz,不過卻衰減得很陡峭。二者相比,我們的軟凸盆高音單體可以得到更好的高頻延伸聽感。從實際測試中也可看出,如果高音單體的衰減以6dB的和緩曲線衰減,它就不容易產生鈴振;如果以更陡峭的曲線衰減,就會產生鈴振,此時高頻聽起來就會尖銳刺耳。
劉:高音單體如此,中音與低音單體呢?
艾倫豪:其實不僅高音單體如此,中音單體與低音單體也是如此。有些中音與低音單體的衰減曲線同樣很陡峭,此時不可避免的也會產生鈴振,為了抑制鈴振,分音器的設計中就必須對鈴振產生阻尼。其實這樣做是不對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選用衰減曲線和緩的單體。我們不僅在高音單體上採用軟凸盆高音,事實上我們的中音與低音單體振膜材料也是軟質的,為了就是避免鈴振。軟質振膜中音或低音單體有一個好處,當頻率越高時,振膜的發聲區域會越小,此時聲波的輻射也會越完美。換句話說,頻率響應雖然相同,但軟質低音單體會在不同的頻域中得到不同的聲波完美輻射,這是金屬盆低音單體所無法做到的。明天我們到工廠時,如果有機會我們還可以更深入討論。
劉:你認為最早的D28高音單體仍然是好單體嗎?
艾倫豪:就原理上來講它仍然是,不過今天我們有許多高音單體好過它。這就好像汽車一般,二十年前的汽車製造原理跟今天沒什麼不同,但這二十年來汽車的性能與品質提升很多,因為我們用了很多新科技去提升各種性能。喇叭單體也是一樣,我們從開始到現在,設計原理都沒有改變,不過我們在材料上、製程上,其他很多方面都有進步,因此品質也就提升了。我們從來沒有停止過提升品質的企圖,所以產品的品質也一直在提升,你從外面看起來好像一樣,但實際上的品質卻完全不同。
劉:我記得你們以前有軟凸盆中音單體,現在好像沒見到了。
艾倫豪:那是我們最早的D54軟凸盆中音單體,由於我們的喇叭整體設計改變,因此使用的單體也必須配合改變,目前我們早已改用錐盆中音單體,不再使用軟凸盆中音單體了。
劉:你認為Dynaudio的軟凸盆高音單體可以滿足時下的SACD或DVD-Audio超高頻域的需求嗎?
艾倫豪:SACD與DVD-Audio雖然宣稱可以達到數十kHz以上,但是我想其頻寬頂多到達25kHz或30kHz就已經頂天了。為什麼?因為目前還沒有麥克風能夠錄下幾十kHz的聲音。話雖如此,可是我們卻可以聽出SACD、DVD-Audio與CD的不同,問題就在於CD是在20kHz處就已經被完全截止了。這就好像我前面說的鈴振一般,當CD的音樂訊號在20kHz處就被陡峭的切斷時,在高頻域就會產生鈴振。而SACD或DVD-Audio卻可以在20kHz以上慢慢衰減,沒有產生鈴振,二者的聽感當然就會不同。不過,你不需要一個能夠發出100kHz的高音單體,那麼高的頻域裡並沒有音樂訊號,不是嗎?
劉:高音單體的振膜直徑到底是越小越好?還是越大越好?
艾倫豪:高音單體的振膜直徑越小,理論上頻率可以達到更高,我們也有小口徑的高音單體。不過我們用在Evidence的高音單體卻是比較大的28mm高音單體-為什麼?因為高音單體的振膜面積越大,你所獲得的動態範圍也就越大。當高音單體的動態越大時,喇叭的聲音表現就越好。
劉:我記得上次參觀工廠時,你就跟我說過,Dynaudio的喇叭已經不難推了,不過我偶而還是會聽到這樣的說法,你認為原因是什麼?
艾倫豪:早期Dynaudio的喇叭由於用效率換取品質(例如大音圈),因此效率較低,的確比較難推。後來我們改用磁性更強的磁鐵,改良磁鐵總成的做法以提高磁力的效能,已經讓我們的單體比以前提升3-6dB的效率了。所以今天的Dynaudio喇叭雖然不能說效率非常高,但至少是一般正常效率,已經不會難推了。我自己在辦公室就用一部不到100瓦的NAD綜合擴大機推C1,聲音非常好聽,每個人聽了都很驚訝。 我們的喇叭有非常低的失真,非常少的染色,非常快的暫態反應與非常快的動態,或許因為這樣反而暴露了擴大機的缺點,使得一般人誤以為不好聽的聲音來自難推的喇叭。如果你的喇叭染色重,暫態差等,擴大機的問題根本聽不出來,你反而不會發現問題。你知道我們最便宜的Audience系列搭配起NAD這類便宜的綜合擴大機也非常好聽,我甚至要說那是Hi End之聲。我有時在音響展聽到售價5,000美元的擴大機推昂貴的喇叭,卻發出難聽的聲音。Hi End並不代表高價,高價也並不一定Hi End。
劉:有人認為Dynaudio喇叭的低頻不夠多,或許那也是他們誤會難推的原因。
艾倫豪:許多人對低頻表現有誤解,我們的喇叭在低頻方面沒有膨脹,很少失真,能夠發出精確自然的低頻。可是,有些喇叭的低頻充滿失真、膨脹、速度反應慢,此時你就會覺得這樣的喇叭低頻量感多。你可能已經聽到比正常大10dB的失真吵雜聲音,可是並不自知。 多年前,當我們在德國漢堡展示Consequence時,邀請很多人,其中一個人說:哇!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喇叭之一,可是我不能買它。我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我聽音樂有特別的癖好,我需要的音壓至少要比現在還大上20dB才夠。我又問他:那麼你覺得音壓至少要多少才能滿足?他回答至少要100-110dB。我說:等等,我的車裡有音壓計,我去拿來測測看現在播放的音樂有多少音壓。結果我們平均測得超過100dB的音壓。結果他說:我以為聽到的只是八十幾dB的音壓而已。你看,如果聲音好聽,你並不會覺得音壓很大。反之,如果聲音嚴重失真吵雜,你反而會誤以為音壓很高。 我再舉汽車為例。如果你有一部很棒的車,即使開超過時速200公里,也不覺得它快。但是,如果你開一部很爛的車,你根本無法開過時速100公里,這就是同樣的道理。 我再舉一個Dynaudio喇叭好推的例子。我們有一對專業型喇叭BM5A,這是專業用喇叭,我們一年大約銷售10,000對。這型喇叭內建二音路各50瓦擴大機,那只是很一般的擴大機而已,只有50瓦,但是卻能夠把BM5A推得很好,而且是在錄音室專業用。你知道,我們專業喇叭的 效率跟家用是一樣的,差別僅在於它用一個50瓦擴大機推高音單體,另外一個50瓦擴大機推低音單體而已。
劉:Dynaudio現在已經跨足專業音響以及汽車喇叭領域,而且業務越來越好,這是否意謂著你們的方向有所轉變?
艾倫豪:從創業開始到現在,我就一直專注於二聲道家用音響,我喜歡音樂,也喜歡二聲道音響,這是我們的核心事業,也是我們的傳承,我們不曾改變,也不會改變。不過你也知道,最近幾年來整個市場起了變化,我們推出高價高品質二聲道喇叭與高價高品質多聲道喇叭,二聲道喇叭銷售情況不錯,不過高價高品質多聲道喇叭的銷售並不是很成功,因為大部分多聲道喇叭都很便宜,但也不夠好。 大約從1990年起,我們開始涉入專業音響領域,剛開始很多人看不起,認為我們僅是家用音響製造商,怎麼懂專業音響?但老實說,今天Dynaudio Acoustics專業喇叭已經成為領導品牌之一,我們有BBC,有其他很多專業顧客。目前我們的營業額大約有20%來自專業音響,家用二聲道與多聲道喇叭大約佔40%,汽車喇叭也佔40%。 我們的汽車喇叭開始時只做售後服務類(買回去自己改裝),但那只是小生意。到了1996年我們開始供應汽車喇叭給Volvo,不過當時只用在C70上。到了2000-2001年左右,我們開始供應給S80。大約1999年左右,福斯開始跟我們討論,我們做了一些概念汽車喇叭給他們,最後福斯決定在他們的高級車種上採用我們的汽車喇叭,第一個裝Dynaudio汽車喇叭的就是Passat,那是去年。現在福斯在美國的廣告上都打著採用Dynaudio汽車喇叭,這也讓我們的名字越來越受歡迎。而Volvo的新車如XC90等也都採用我們的汽車喇叭了。2007-2008年,我們將會提供大約25- 40萬部高級汽車使用,每部汽車大約要用10-12個單體,這代表一年要供應300-400萬個單體。雖然這個數量與整個汽車市場相比還很小,但這只是起步而已。更大的好處是由於跟汽車廠合作,他們對品質的要求非常高,我們可以經由他們對品質的嚴苛要求提升我們自己的製程與品質。
劉:涉入汽車喇叭領域,因為汽車喇叭畢竟比較便宜,會不會讓音響迷誤以為Dynaudio轉向生產更商業便宜的喇叭,而有損原本的Hi End形象?
艾倫豪:不!明天你到工廠時,就會看到這些年來我們有多大的改變。有些人可能誤以為我們生產更便宜的汽車喇叭給車廠,事實上剛好相反,我們用生產高級音響的製程來製造高級汽車用喇叭,我們從來不曾想過要生產便宜的汽車喇叭。從音圈的繞製開始,都跟家用音響相同。你知道有時候我看到年輕人在聽MP3時,心裡會有一些沮喪,因為他們是那麼的不在意聲音品質,這也讓我憂心音響工業的未來。反而是我在與福斯合作提供試坐車,邀請各地的福斯經銷商來聽音響效果,當他們坐在車裡,聽到好聽的音樂而嘴角泛笑時,我開心極了,因為他們在意音樂的品質。這也意謂著我們製造高品質喇叭的目標可以拓展到其他領域裡。
劉:還有其他車廠與你們接觸嗎?
艾倫豪:有!不過目前我們並不打算發展得太快,因為光是Volvo與福斯的量就讓我們感到吃力了,所以我們必須一步一步來,等我們的生產能力更強之後,我們才會考慮增加合作的車廠。
劉:能否告訴讀者,旗艦喇叭Evidence的設計過程?從醞釀到產品完成。
艾倫豪:首先,我們面對二個問題:如果想要生產一對毫不妥協、非常高價的喇叭,到底我們想要達到的目的有哪些?我們要怎麼讓它實現?當然,我們Dynaudio的哲學就是設計生產頂級產品,所以我們要讓這件產品達到最佳的平衡性、最好聽的聲音重播、沒有動態限制、沒有失真、非常精確,還要能夠跟空間音響效果做最佳結合。 在我們開始進行Evidence計畫之前,我們就發現空間是個大問題,我曾告訴你我們在錄音室所聽到的CD聲音跟我們在家裡所聽到的並不一樣,因為錄音室的吸收聲波情況與家裡不同。我們從錄音室學習到如果要將空間反射音影響降到最低,就必須使用一項我們所研究出來昂貴的科技,那就是DDC(Dynaudio DirectivityControl)聲波擴散角度控制與對稱單體排列。這種做法非常昂貴,因為你必須使用雙倍的喇叭單體,不過對Evidence而言,價格不是問題,所以我們決定採用對稱單體排列方式來設計喇叭。 接下來,我們必須決定使用什麼單體,我們要使用反應速度非常快、非常精確的單體。再來我們要決定喇叭箱體的大小,如果你要做一個非常大的箱體,將會比結實而小一些的箱體來得更會共振。 我記得我們第一個原型喇叭做出來時,高音與中音部分大概與目前的Evidence差不多,但是低音單體卻使用很大口徑者,這使得箱體卻比目前大很多,這是一個很巨大的箱體,我們很難將它放入一般房間中。為了縮小箱體體積,我們花了三年時間來研究發展更棒而且口徑更小的低音單體,使得我們得到的低音量感與使用先前大口徑低音單體時一樣,但是箱體體積卻縮小很多。此外,因為低音單體口徑縮小,使得低頻段的反應更快,控制力更佳,承受功率的餘裕也更寬。
劉:箱體縮小之後,低頻量感真的可以維持原來的量感嗎?
艾倫豪:我相信我們得到了真正很多的低頻量感,而且是很精確,很低很沈,沒有膨脹的低頻表現,那是很真實的低頻。
劉:箱體大小決定之後,是不是要開始考慮喇叭的外觀?
艾倫豪:是的,箱體大小大概決定之後,我們開始考慮Evidence的造型。不過一開始時我們並不考慮造型,我們第一個要決定的是聲音表現的要求,再來是採用哪些科技。聲音表現的要求與科技的使用帶出喇叭單體的使用與安排,最後才是造型設計。由於我們決定採用對稱式喇叭單體安置,所以喇叭箱體就要朝瘦高的方向去思考,而且要結實。
劉:打從開始,你們就決定要將Evidence箱體設計成三個分離的箱室嗎?
艾倫豪:是的,一開始就決定這樣設計,因為三個分離的箱體可以降低箱體的共振,同時也可以讓我們想要對Evidence升級時擁有更多的彈性。你知道高音單體在輸入1,000瓦猝發音時,可以達到19,000G力,此時如果沒有夠堅固的面板,高音單體會因為箱體振動而不可能發出精確的聲音,所以我們用了厚厚的鋁板來安裝高音與中音單體。
劉:為何當初不使用複合式材料來製造箱體,如Wilson Audio或Rockport所使用的那些? 複合式材料不是比MDF板更能抵抗共振嗎?
艾倫豪:其實我們的箱體也可以算是複合式材料,因為箱體不僅是MDF做成,裡面還有數種材料混合,所以也可以視為複合式材料。
劉:你說過,Evidence箱體的外觀是公司內部的設計師所設計的。目前有許多喇叭品牌將外觀設計委託著名的工業設計師來設計,你們曾想要這麼做嗎?
艾倫豪:我們曾經試過,例如在設計Evidence時,我們找來二位外面的設計師,但設計出來的東西並不實際。就說最近的Focus系列好了,我們找來二家專業設計公司,請他們設計外觀造型,但卻都不能用,最後還是我跟馬克完成Focus的外觀設計的。當我們自己設計完成Focus外觀之後,將它拿給跟我們合作多年的無約設計師看,那位設計師說:哇!這一定會是成功的產品。
劉:這是因為外觀工業設計師不懂喇叭科技所致嗎?
艾倫豪:你知道,我想我們的客戶並不是喜歡B&O產品那種人,也不是在找尋城堡的人,他們不喜歡為設計而設計的產品,他們關心的是產品的形象以及產品的功能。有一件事很有趣,大約十五年多以前,我們曾經推出過一對設計型的喇叭Facade(編按:造型趨近三角形),你應該還記得這對喇叭,它的造型非常漂亮,設計感非常好。當我們推出這對喇叭時,我心想應該可以獲得很大的成功。但是事與願違,我們賣得並不好。反而,我們用同樣的單體、一般的喇叭箱體的另一對小喇叭卻賣得很好,銷售量超過Facade的五倍以上。
劉:為什麼?難道當時的顧客無法接受摩登的造型嗎?
艾倫豪:是的,我們的顧客並不喜歡太炫的造型,如果他們喜歡很炫的外觀,他們會去找別的品牌。
劉:為何Evidence要採用二個高音單體,難道只是因為對稱設計所需嗎?
艾倫豪:這有一點難解釋。這二個高音單體並不是一直同時發聲的,如果在非常高頻率時,只會有一個高音單體發出聲音。如果頻率降低,第二個高音單體就會非常溫柔的加入,這意謂著發聲的面積增加了。從整體看,從高頻段到低頻段先是第一個高音單體發聲,接下來第二個高音單體接上,再來是中音單體,最後是低音單體,這樣達成和緩的銜接,而且能夠控制聲波垂直的擴散角度。這種設計的好處之一是,你可以在很大的房間內用Evidence,也可以在小房間內用。
劉:接下來我想談談Evidence的分音器,這個分音器非常巨大,像個擴大機,但它只是個一階分音(6dB)的分音器而已。為什麼必須做得那麼大呢?
艾倫豪:其實這只是將喇叭單體結合起來,而且用DDC控制的分音器而已。
劉:但是一般一階分音的分音器不可能那麼巨大,即使D’Appolito設計的喇叭也沒有那麼巨大的分音器啊!
艾倫豪:沒錯,因為這些喇叭的分音器並沒有「DDC控制」的設計。我們用這麼多單體,設計分音器,還有,控制每個單體的聲波擴散角度,就是這樣而已。
劉:如果採用同樣的對稱佈置單體,但是並沒有使用這種控制線路時,是否就無法控制單體的聲波擴散角度?
艾倫豪:沒錯!,此時有些單體的聲波擴散角度可能有60度,有些40度,有些可能100度。但是這樣是不行的,我們必須將每個單體的聲波擴散角度控制得一樣。由於DDC控制網路可以將單體的聲波擴散角度控制在比較窄的範圍內,因此聆聽者可以聽到更多的直接音,不會被太多反射音干擾。你知道嗎,DDC控制網路可以讓聆聽者更遠聽音樂,大約是一般喇叭的四到五倍遠都還可以聽到精確的聲音指向,它可以減少75%來自天花板與地板的反射音。很多喇叭如果近距離聽還好,因為可以聽到比較多的直接音,可是如果稍微遠些聽就不行了,因為聆聽者聽到太多的反射音,擾亂了音樂該有的本來表現。幾年前當Evidence在CES推出時,有一個人一直仔細觀察Evidence的分音器,後來他跑來問我們的工程師,問那個東西是不是分音器?它是怎麼設計的?我們的工程師就問他是誰?怎麼對分音器那麼有興趣?那個人說他是某著名喇叭廠的設計師,想要瞭解Evidence的分音器到底如何動作的。我們的設計師一知道他的身份,當然就不告訴他了,這個分音器還是有一些機密存在的。
劉:Evidence分音器上使用不少元件去控制,元件使用愈多,不是意謂著失真也會越高嗎?
艾倫豪:不!這些元件並不使用在音樂訊號通過的路徑上,所以不會增加失真。如果你仔細看Evidence分音器所使用的元件,就會發現我們用了非常高級的材料,例如空氣電感,PP電容等。我們選擇最高級的元件,就是不要讓元件的失真損害了音樂訊號。
劉:當你已經決定採用的科技、喇叭的安置、箱體的大小以及喇叭的外觀之後,已經可以做出一個完整的喇叭,那時你是怎麼決定從喇叭所發出來的聲音是正確還是不正確的呢?
艾倫豪:這是很長的一段歷程,我們先是歷經一段很長的測試過程,接下來又是很長一段的聆聽過程,其中光是最後微調聲音就花了二年時間,整個研發Evidence的過程至少花了六年時間。
劉: 花了六年時間才研發成功Evidence,在這六年之間,可能有新技術出現,也可能有新的外觀流行趨勢,難道你們不擔心花了那麼久的時間所推出的Evidence落伍嗎?
艾倫豪:我們一點都不擔心,我們的設計與外觀並不是很瘋狂的,Evidence是在1999年CES推出,一直到今天都還不落伍,它可說是Timeless的。其實,像我們的Contour系列推出迄今已經超過16年了,它還是一點都不落伍。假若你把外觀設計得很時髦,說不定二、三年後新流行風潮一起,這種設計就落伍了。而我們的設計不同,我們所設計的外觀都不瘋狂,而是著眼於耐看。我相信所有我們的顧客都不希望我們的產品隨著流行潮流趨勢去設計,他們希望的是耐久的設計。
劉:當你們在做聆聽調整時,所使用的參考素材是什麼?
艾倫豪:各種類型的音樂,各種的CD,還有一些現場錄音。在這個階段中我們得到很多的經驗,我們邀請很多的人來聆聽,拿去許多不同的空間去聆聽,跟很多人一齊討論,這之間真的經過很長的時間。
劉:我們都知道搭配的擴大機也很重要,聆聽過程中,你們使用過哪些擴大機呢?
艾倫豪:當然我們自己發展出來的Arbiter前、後級是參考其中之一,此外我們曾使用小功率A類擴大機,真空管擴大機,還有大功率擴大機如Mark Levinson、Accuphase、Burmester等等很多。如果你想要妥協,就不會使用那麼多的擴大機去試。
劉:到底是誰做最後的決定,說:好Evidence的聲音這樣就對了!艾倫豪:在過去很多年之間,我就是那個最後決定的人。Evidence的聲音也是我做最後決定的。不過最近推出的Focus系列就已經改由我們研發部門的領導者來做決定了,我可以完全信賴他,我們甚至可以在電話中相互討論聲音表現之後,我就已經可以瞭解聲音走向了。因為我們已經在一起工作20年了,所以相知甚深。
劉:我聽到有人在問:如果Evidence的箱體能夠做得更大些,可能還可以獲得更多、更低沈的低頻表現,你認為呢?
艾倫豪:我認為目前的Evidence已經擁有足夠低沈與量感的低頻段了。如果我們將Evidence的箱體增大,意謂著我們將使用更大的低音單體,不過我們的目標是要讓箱體更結實些。在美國、歐洲以及大部分地方,消費者都希望能夠有結實不巨大的箱體。不過我也知道,我們中國大陸的朋友希望能夠有更大更大的低音單體,以及更大的喇叭箱體。
劉:喇叭的製造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你只要買一些單體,用電容電感電阻按照電腦指示做成分音器,找來木箱安裝,這樣就會響了。有些可以響得很好;有些卻響得不好。即使如此,許多這類的喇叭還是可以賣得很昂貴。為何消費者能夠接受這樣的產品呢?
艾倫豪:我知道有少數某些昂貴的喇叭聽起來聲音並不好,它們只是展現一些瘋狂的點子而已,但是這種產品還是有客戶。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舉個例子來說明。我跟家人去度假時,一定也會拍照,並且洗出來看。我喜歡的色彩是百分百自然中性的那種,但有些人卻喜歡紅一點,或黃一點。如果到了旅館,打開電視,你會發現每部電視的色彩表現都不一樣,但是人們卻都喜歡。這就好像喇叭聲音的色彩,有太多喇叭的聲音是有色彩的,但是有些人卻喜歡聲音有色彩,因為他們覺得聽起來很棒。 但是,我們無法接受這種喜歡色彩的客戶,我們要的客戶是喜歡音樂聽起來真實的人,但是有些廠商卻選擇另外的路子。我想沒有廠商能夠得到所有的客戶,你必須決定要走哪一條路。最重要的是讓顧客知道我們在做什麼?我們的產品能夠提供什麼?讓他們知道他們能夠獲得什麼?這樣你就會發現你的目標客戶,他們會買你的產品。 你知道,有些人喜歡Benz,有些人喜歡BMW,有些人喜歡Audi,這些車都有他們自己的特質。如果有一天這些車廠把自己的特質去除,生產完全不同的車種,此時消費者一定會感到困惑。
劉:你有沒有想過將Evidence的低音單體改為主動式驅動?這樣可以讓用家可以更容易的找到搭配的擴大機。
艾倫豪:或許這是個好主意,如果我們思考Evidence的延伸型號時,可以將這個點子考慮進去,不過目前我們尚無這樣的計畫。就我所知,目前Evidence的用家至少有80-90%非常滿意,他們滿意於動態表現,低頻段反應,滿意於精確的聲音等等。假若您想將Evidence用在AV上,那就需要更多的低頻延伸,我們也有搭配的超低音喇叭可用。
劉:我曾經在不同的場合聽過幾次Evidence,有的好聽,有的不好聽。不好聽時總是覺得低頻量感不夠,高頻段比較銳利,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艾倫豪: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們自己為Evidence做過很多次的現場展示,聲音表現都非常好。要讓聲音好,現場的調整是很重要的,一般喇叭不能太靠牆擺,因為低頻段的反射會讓低頻段膨脹起來。但是Evidence卻可以靠近牆擺,因為Evidence的單體聲波擴散角度經過仔細的控制,反射音的影響較小。我想如果你聽到不好聽的聲音,可能就是調聲的問題。 有一次我去法蘭克福Hi End音響展,我在前一天晚上到達,我們的人員在聆聽室設定喇叭,半小時之後我開始聽。結果我感覺好像少了很多東西,我懷疑是否我開長途的車之後,耳朵被噪音吵的有一點聾,所以聽不到該有的音樂細節。我就到處找看是什麼原因。當時在場的是我們的一個銷售經理,他帶了一種新的喇叭線來用,廠牌我已經忘了,是許多雜誌的參考線材。我告訴他,或許我們可以更換喇叭線再試試看,他說不不不,這已經是非常好的線了。結果我們還是換上我們自己的線材,一聽之下完全不一樣,那才是我們想要的正確聲音。有時候線材的影響還真大。
劉:我曾在日月音響聽過Temptation喇叭,用Audio Research擴大機去推,聲音非常好。可能是ARC的管機特別適合Dynaudio的喇叭?
艾倫豪:我們在香港的展示間也有Temptation,你知道香港「音響技術」雜誌的Rebecca與大草嗎?他們來看時,說我們的展示間對於Temptation而言可能太小了,我說你不妨試試看。結果他聽了之後大叫這真是太神奇了,我簡直不能相信!
劉: E v i d e n c e M a s t e r會不會比Temptation更挑剔空間?
艾倫豪:我不認為!我想這是整體平衡性的問題。我有一個很有錢的客戶,他住在美國芝加哥,他在郊區買了二棟房子,將它改建成一棟地下室一層、地上三層的房子。他建造了一間很漂亮的聆聽室,買了EvidenceMaster與Arbiter前、後級。我去過二、三次,那裡的聲音真是太棒了,我告訴他真想在這裡度假,請讓我在這裡住上二星期,每天從早到晚聽音樂就可以。那真是太棒了!
劉:Evidence Master真可以在很大的空間中使用嗎?我有點懷疑。
艾倫豪:我想像音樂廳那麼大的空間是不可能的,因為Evidence並不是PA喇叭,PA喇叭的效率起碼也比Evidence高個10dB以上。不過有一次我飛去廣州白天鵝音響展,那次由「音響技術」的大草以及我們的亞洲分公司周先生負責佈置調聲。我在前一天晚上到達展場,那個展廳很大,大概可以容納三百人吧!我的心頓時涼了一半,心想這麼大的空間怎麼聽Evidence? 我記得當時用的是MarkLevinson擴大機,我站在最後面聽,會場內坐滿聽眾,在那麼大的廳中,喇叭顯得很小。當時我聽到的聲音讓我自己也嚇了一跳,因為細節是那麼的多,那麼的乾淨,聲音是那麼的平衡,聽眾們聽了都很興奮。
劉:你建議Evidence的用家使用Dynaudio的OCOS喇叭線嗎?
艾倫豪: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我們在15年前買下這種喇叭線的技術專利,我認為它是最好的喇叭線之一,不過我不認為它是最好的喇叭線。線材與擴大機的搭配很重要,我想用家應該多試過幾種喇叭線,找出搭配最平衡的線材。
劉:我想問一個笨問題,到底用真空管機搭配Evidence好?或是用晶體機搭配比較好?
艾倫豪:這也很難說,無論是晶體機或真空管機,我都聽過很好的聲音,Arbiter就是晶體機。不過如果以瀑布圖來觀察,你就會發現喇叭與擴大機之間有多少能量在往返著,那會產生很多問題。如果以這個觀點來看,或許真空管機是個不錯的選擇。 幾年前數位擴大機興起,可是我只聽過極少聲音好的數位擴大機,而老的真空管機與晶體機還是活得好好的。你知道科技有時候不能代表所有的事,我們自己有附帶DSP處理的專業監聽喇叭,用DSP可以處理很多難題,讓聲音更好。但是當你使用越多的DSP時,就會發現音樂中好像開始少掉一些什麼。
劉:你們有測試過Evidence的失真率嗎?
艾倫豪:當然有,不過我已經忘了正確的數據,但是我記得是非常低。你知道Evidence有一個很強的特異功能,那就是能夠展現非常大的動態與非常微小的動態。我說過LP唱盤上的唱臂一定要設計得非常平穩,這樣才能拾取最多的音樂細節。這就好像Evidence上面的那塊鎖高音與中音單體的厚重鋁板,由於它的質量很重,因此給予單體非常穩固的基座。當單體在振動時,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加速特性,此時細節就非常多。我不知道怎麼形容這件事,或許可以說是Dynamic Resolution,或許是動態的解析非常高,所以才能在極大與極小時都聽到很多的細節。
劉:你認為用在Evidence身上的科技仍然是最好的嗎?
艾倫豪:我不敢說那是世界上最好的喇叭科技,不過對於Dynaudio的喇叭而言,用在Evidence身上的仍然是我們最好的科技。我們還把這種科技往下延伸用到比較便宜的機種上。有些我們用在Evidence高音單體上的結構、磁鐵系統等技術經驗,我們現在已經用在最新推出的Focus身上了。當然Focus與Evidence並非同等級,但是因為我們將設計製造Evidence所得來的經驗用在平價的Focus身上,使得Focus能夠做得更好。 有時我們進行一項不計成本的研究計畫,花了很多錢,但是日後我們卻可以將研究經驗成果的百分之三十或四十用在非常便宜的機種上。這就像以前只有昂貴的大車才有ABS煞車系統,但是今天幾乎所有的車都擁有這種煞車系統。更高的科技,更便宜的產品,這就是我一直在嘗試的。你知道設計完成一對非常高級的喇叭是很有意思的,但我往往覺得能夠將Audience 52或Focus140這種喇叭做得聲音非常好,但卻又人人買得起,這才是我更覺得驕傲的地方。你知道的,要將喇叭做到更便宜更好是很難的。
劉:最後一個問題,Evidence這個名字你是怎麼想出來的?
艾倫豪:每次有新產品時,要為它想個名字往往是很困難的,就像你要辦雜誌時,雜誌的內容很容易想好,但要想個跟雜誌內容相配的雜誌名稱就非常困難,你會發現好像所有的好名字都已經被人用過了。你知道Evidence是英文,它有想要證明某些事情的意思,我們的意思就是它可以證明某些事情。有了名字之後,這個產品就好像具有某些特質一般。
喇叭調音小細節
不要期待把買回家的喇叭隨便咚一聲丟在牆邊,就可以讓一切到位。下面將為您介紹如何讓家裡的喇叭發揮他們應有的表現!
現在我們想像你已經把新的喇叭(自然是Dynaudio的喇叭摟,嘿嘿)買回家在開箱了,但如果你只是把它們隨意地擺放,隨意找個插座插電……我覺得不行!跟著下面的步驟,讓家中的喇叭發揮全能——不需要改造整個房間就能辦到!
暖機
買新車的時候,你會接收到很多嚴格的指示,像是前幾百公里要慢慢來、不要重踩油門,先把車暖一暖,讓引擎先跑順再做衝刺。你會遵循這些指示,然後漸漸車子變得好開,連座椅都坐起來越來越舒服。
這和喇叭的原理是一樣的,如同汽車的引擎,它們都是機械結構——音圈、喇叭框和震模,都是會運動的零件,每樣都需要先讓他們跑一跑放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先用比平常聽大一點的音量,播個30小時左右的音樂,不必一次播完,我們完全了解為什麼你可能沒辦法完成這個部分哈哈。在運轉了這麼久之後,你的喇叭才能符合我們設計師所期待地運作。如果你有興趣的話,也可以自己做一些實驗——把它們放在不同房間,聽一下,關上門,讓音樂再播個三天三夜。當你回去再聽的時候,將會聽到不一樣的聲音:更有彈性,更多細節,也更有音樂性——而且你一定聽得出來。
擺放位置
我們預設你的家中沒有專門設置一個只放了一組音響系統、一張椅子的專業試聽室(就算是我們的工程師也沒有這樣的空間,即使他們大概都已經求過另一半了)所以說,在家用膠帶在地上做記號、用雷射筆和量角器來測量有點太誇張了。但你還是可以應用一些我們在測試時會使用的技巧。
舉例來說,如果喇叭後面有反射孔,他們會需要一點緩衝的空間。先播一首你常聽的音樂聽幾分鐘。接著把喇叭往前移幾公分,可以聽出來聲音會比剛剛好一點。就這樣聽一下、移一下,將喇叭反覆往前調整,直到聽起來又開始變不好聽了,再將喇叭往回調到最適合的位置。放心,絕對不會聽到後來最好的位置是在客廳正中間。
你大概會發現最後自己和喇叭這三個點,剛好可以連成一個等腰三角形。你位在頂角,兩個喇叭位在底角。最理想的狀態之下,你也會離背後的牆有一段距離。
現在試試看改變你和喇叭間的距離,調整頂角和底角的角度。這個動作有一個術語,叫做 “toe in”,意思就是「愉快地浪費一個星期天的下午」。反覆聽、調、聽、調,重複播放你最愛的那首歌,每次都把位置往前調整一點,直到聽起來最好聽為止。你要怎麼知道是最好聽了?音場(聲音的廣度)會改變。當一切恰到好處時,樂器會在合音中聽起來剛剛好在正確的位置,聽起來非常和諧,不會有雜音從奇怪的角度反射產生干擾。
你可能會注意到喇叭並沒有直接指向你發聲。並沒有關係,這並不是一個調音的關鍵。我們的設計也確保了離軸的聲音表現,可以像在軸心一樣扣人心弦。
線材
我們可以(也將會)寫一整篇關於線材的文章,但是現在我們會先分享幾個基礎的技巧。讓線材從喇叭到擴大機的長度越短越好。越短的線材代表著越少的阻力、越少受到干擾的機率,因此能更好聽。可以的話,兩邊的喇叭盡量用同樣長度的線材,以確保聲音的一致性,再次重申,可以的話,最好不要讓喇叭線交叉,或靠主要電源線太近。
腳釘
地板不平嗎?這就是腳釘的用處。它們幫你把喇叭站好站穩,對準該對準的發聲位置,無論是垂直或水平的方位。
你可能會顧慮到家裡漂亮的實木地板,這時候橡膠墊片就可以派上用場,不僅是對你的地板或喇叭都很實用。如果你是在地毯上使用腳釘的話,那對喇叭的幫助會非常大。它們可以確保你的喇叭不要陷入地毯裡面,或在播音時晃動。
如果你使用的是Dynaudio的腳架,你可能會注意到腳架頂端也有腳釘,那是用來穩固喇叭底部,並將震動降到最低。如果你沒有使用我們家的腳架(雖然我們很希望預設你是),安裝時可以在喇叭底部的四個角落加上小小的豆狀黏性油灰,來達到類似的效果。
堅持只做最好的 這就是經典Dynaudio 2013年Dynaudio原廠採訪【全文輯錄自音響論壇】
文|劉漢盛
2013年9月14日星期六,我們一行26人加上專業領隊一人,共27人搭機遠赴丹麥與德國,準備參訪Dynaudio與Burmester。參加媒體除了我,還有高傳真蒲總,U Audio郭總,Hi AV廖總等四人,經銷商則包括統元、豐銘、日月、冠群、展樂、強崧、勁迪、富豪、翔語、愛樂、海山、金門等,其餘則是鈦孚與極品人員。
三度造訪
其實, 這已經是我第三度參訪Dynaudio工廠,第一次是1999年10月,當時還是功學社代理時期,我獨自一人跟功學社的陪同人員前往,採訪過程刊登在「音響論壇」135期。第二次是2006年5月6日出發,在鈦孚音響朱總夫婦帶領下,一行16人在5月8日到達Dynaudio工廠。當年的採訪文章並未刊登在「音響論壇」213期上,而是單獨印行別冊,隨213期附贈。
在動筆寫這次的採訪報導之前,我把213期別冊拿出來重讀,不禁擲筆長嘆,沒有動力再寫下去。為什麼?因為在這本別冊中,我已經把Dynaudio最精華的資料都寫全了,包括訪問老闆Wilfried Ehrenholz,寫成12頁「音響不是空談玄學,一切講求證據」。接著採訪當時的行銷經理Robert Hagemann(現在的Burmester總經理),寫成6頁「Dynaudio成功的驅動力來自Wilfried Ehrenholz」。另外談了Dynaudio軟凸盆單體的奧秘16頁「為什麼堅持29年使用軟凸盆高音?」。最後是4頁「手工精緻,老師傅花三天時間才能完成一個箱體」。
總共3 8 頁的篇幅中, 包括了D y n a u d i o的歷史, 老闆Wi l f r i e d Ehrenholz個人背景,經營理念,喇叭單體的製造過程(包括振膜製造、音圈繞製、手工結合等),木箱工廠的詳情等等,內容可說鉅細靡遺。反而,這次參訪Dynaudio工廠,並沒有安排看木箱工廠,而單體製造過程只看到汽車單體的製造,Hi End單體不巧沒開生產線。甚至,這次也沒安排Wilfried Ehrenholz的專訪,反而是由他為大家做了一個下午的簡報與新喇叭Excite系列介紹。
左思右想,如果按照這次採訪的過程寫報導,內容勢必顯得貧乏,讀者們看了難免有所遺憾。為此,我決定把這次沒見到的木箱工廠,以及Hi End單體製造過程的照片重新整理後,插入這次採訪的內容中,彌補採訪的不足。
全球員工超過400人
Dynaudio是一家怎麼樣的公司呢?它創立於1976年,當年由三位合夥人一起成立,其中一位年輕合夥人Wilfried Ehrenholz當年才22歲。1987年一位合夥人離開,1994年另一位合夥人離開,Wilfried Ehrenholz從那時開始獨資擁有Dynaudio公司迄今。目前,Dynaudio行銷全球超過八十個國家地區,共有德國漢堡管理部門、丹麥Skanderborg喇叭單體廠、Uhrhoj箱體廠、美國分公司、香港中國分公司等共大約400名人員,其中研發工程師25人。每年營業額的10%作為研發費用,可說是規模龐大的喇叭廠。尤其每年提撥營業額的10%做為研發費用,這種大手筆不是一般公司可以見到的。此外,他們還跟Aalborg大學、Lyngby的丹麥科技大學技術合作,不斷研發新的技術。
經過多年發展,Dynaudio早已停止單體的銷售業務,專注於家用Hi End喇叭、專業喇叭、汽車喇叭、多媒體喇叭等四大領域的製造與行銷。家用Hi End喇叭的價格在600-85,000歐元之間,包括DM Line、Excite Line、Focus Line、Contour Line、Confidence Line,以及最頂級的Evidence Line。不要忘了還有Consequence與Consequence UltimateEdition。當然,目前最夯的無線傳輸主動式系列Xeo大家都知道啦!
嚴謹的工廠管理
而在專業喇叭方面,從2000年迄今,已經有超過140,000支喇叭散佈在全世界,包括BBC與丹麥廣播公司,中國大陸的電視台、電台也大量採用。而在汽車喇叭單體方面,Ehrenholz跟我們說明Dynaudio的目標與策略,就是把品牌跟汽車結合在一起讓大家透過汽車,瞭解到Dynaudio這個品牌。目前跟Dynaudio合作的有福斯、Volvo,甚至Bugatti,他說目前Dynaudio使用在汽車上面的單體越來越多,也代表越來越多非音響迷知道Dynaudio這個品牌。最後在多媒體部分,Dynaudio跟台灣的MSI微星科技合作,把喇叭用在MSI筆記型電腦裡。下次如果您買MSI筆記型電腦,就會看到左右二側那二個喇叭單體標明Dynaudio。在工廠的品管認證方面,他們獲得包括Q1 2002、QS9000、ISO/TS 16949 Second Edition、ISO14001 1996年,以及54PPM(工作場所一氧化碳含量標準,美國OSHA規定每天工作八小時,工作場所的一氧化碳必需低於50PPM,也就是0.005%,丹麥規定可能寬鬆些)等認證。
Xeo開創Hi End無線喇叭新局
在簡報中,Xeo無線傳輸喇叭也是重頭戲。Ehrenholz特別強調,無線傳輸喇叭Dynaudio不是第一個推出的廠家,但卻絕對是第一個推出Hi End級無線傳輸喇叭的廠家。Xeo為什麼只有二型呢?他認為好東西不必多,一種落地式,一種書架式,這樣就夠了。許多人買回Xeo,都喊很驚訝的發現音質非常好,算一算非常划得來,因為包括喇叭跟擴大機,售價卻那麼合理。2013年最新的產品就是新的Excite系列,這個系列是目前賣得最好的產品,除了16沒升級之外,其他都升級了例如X12升級為X14,X32升級為X34,X36升級為X38,中聲道X22升級為X24。通通把那個2字改為4就對了。新的Excite系列面板改為磁鐵吸附,讓面板看起來更乾淨,而整體喇叭通通貼實木皮,不像以前前面有一段是上漆,整體視覺感受更高級。此外腳架也改良,總之包括單體都升級。新的Excite系列中,X16已經取消,因為沒有必要在同一系列中擁有二型書架喇叭。面板也有灰色與白色、黑色可選。事實上,Excite更重要的是內部的升級,包括低音單體改用Xeo系列所採用者,分音器也提升為Focus等級,單體以DDC方式排列,聲音的平衡性更好、相位失真更低。
從表面上看,Dynaudio的產品外觀幾乎都是一個模樣,十幾年不變。例如他家頂級系列Evidence推出迄今已經將近15年,但除了去年推出外觀一模一樣的Platinum之外,完全沒有變動。其餘Confidence系列也以不變應萬變。按理說Dynaudio工廠內有25位研發人員,每年推出新款喇叭一點問題都沒有,為何會這麼吝於改變造型呢?每當有人問他這個問題,老闆Wilfried Ehrenholz總是反問:如果一件產品已經設計到最完美的狀態,還有必要去把它改得更差嗎?堅持只做最好的,這就是經典所謂經典就是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而在市場上屹立不搖,永遠受人歡迎。LV的經典款Speedy從1930年代推出,到現在沒什麼改變,還是大受歡迎的經典款,每個女性幾乎都有一個。Chanel No.5香水在1921年推出,是他家第一款香水,到現在都還廣受歡迎。經典產品是不需要隨波逐流的,堅持只做最好的,這就是經典,也是Dynaudio的座右銘。
音響不是空談玄學,一切講求「證 據」
2013年9月14日,我們一行人從台北出發, 第一站就是來Dynaudio。16日到達工廠,一切依舊,跟我2006年來時差不多。可惜這次沒有安排單獨的專訪,只有參觀工廠,以及Wilfried Ehrenholz親自在下榻旅館的會議室跟我們做簡報。簡報內容其實也很簡單,都是我們知道的事實。
為了第三度寫這篇Dynaudio原廠採訪,我傷透腦筋,最後決定把2006年我所寫的Wilfried Ehrenholz採訪再刊登一次。我認為這篇採訪對於想瞭解Dynaudio的人而言,絕對是第一手最豐富的資料。雖然隔了7年,但是當年所採訪的資料鉅細靡遺,放在今天仍然沒有過時。
跟Dynaudio的老闆Wilfried Ehrenholz暢談是件愉快的事情,他講話有條理,思慮清晰,很有耐性。面對質疑,他提出例證,絕不迴避。他是技術人,但卻懂得經營,這在音響界中並不多見。他的喇叭設計以科技為基礎,從不隨波逐流,也不做對聲音沒有助益的裝飾。他是踏實的設計者,經營者,我們也可以如是看他家的產品。
以下採訪中,劉代表劉漢盛。艾倫豪代表Wilfried Ehrenholz。
劉: 自從1999年10月我拜訪過Dynaudio工廠之後,已經又過了六、七年,時間過得真快。雖然我們已經在論壇135期寫過採訪,但還是會有許多新讀者沒有看過,所以我們還是從Dynaudio的歷史以及你個人的背景先談起吧!
艾倫豪:我今年52歲。在我還在唸書時,就已經在丹麥Scanspeak喇叭單體廠工作。在大約1976年左右吧,Scanspeak賣給了美國Harman集團。1 9 7 7 年, 我跟另外二位合夥人C. Richter與E. Skaaning一起創立Dynaudio,當時我才22歲。1987年時,Skaaning離開公司,1994年時Richter離開公司,從那時開始,我就獨資擁有Dynaudio。
劉:那麼年輕就敢創立自己的事業!你是否很小就對音響有興趣?
艾倫豪:當我還是小孩時,我就對二樣東西有興趣,一樣是音樂,另外一樣就是音響有關的技術。我自己也會演奏鋼琴、吉他、鼓以及Bass吉他等,我還曾在樂團中演奏過。
當我12歲時,就完成自己的第一對喇叭,14歲時我做了自己第一部真空管擴大機。因為對電子有興趣,所以我大學唸的是電子工程。當年成立Dynaudio公司的地點就在你去過的丹麥Skanderborg。
劉:Dynaudio從一開始就生產喇叭單體嗎?
艾倫豪:剛開始時,雖然公司在丹麥Skanderborg成立,但我們在德國銷售Scanspeak的各種產品,當他們賣掉工廠之後,我們就沒有產品可賣了,所以我們就決定生產自己的喇叭產品。當時我在六個月內就研發出五種喇叭成品,我自己設計,Skaaning負責工廠生產。剛開始時,由於我們急於推出喇叭,所以採用別家的喇叭單體來製造喇叭。我們很快就發現無法買到讓自己滿意的單體,因此在二年內,我們就自己生產單體給自己使用了。這就是Dynaudio的開始。
劉:你唸的是電子工程,怎麼會懂得怎麼製造喇叭單體?
艾倫豪:我一直就對喇叭技術很有興趣, 你知道我在學生時代就在Scanspeak打工二年,在那裡我吸收了很多有關喇叭單體的知識。此外我又曾經是Scanspeak德國的經銷商,必須為OEM廠商做技術服務,所以對於喇叭單體的設計製造並不陌生。當時我所想的就是要有最高級的品質,最好的聲音表現,這種喇叭單體在市面上無法買到。當時一般喇叭單體只想到將頻率響應曲線做好而已,很少想到動態範圍,暫態響應等更深入的要求,事實上我們公司的名稱來源就是Dynamic Audio的縮寫,我們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喇叭單體的動態表現。我們生產出來的單體擁有非常快的上升時間,非常好的暫態反應,非常正確的相位響應,而這些特性在當時並沒有其他喇叭廠商在意。
劉:你還記得第一個喇叭單體與喇叭型號嗎?
艾倫豪:當然記得,第一個喇叭成品就是P 16、21等;第一個高音單體是D28,這個高音單體到現在都還存在。從開始到現在,我們製造喇叭的方向一直都沒變,無論產品等級高低,都很注重動態、暫態、低失真、大音圈、軟凸盆等,這些到現在一點都沒變。你知道許多喇叭廠家一直跟著市場在變,當市場流行鋁帶高音,他們就用鋁帶高音;當市場流行金屬高音,他們就改用金屬高音。而我們從頭開始就採用軟凸盆高音,因為軟凸盆高音是最好的高音單體。許多廠商喜歡金屬高音單體,那是因為金屬高音容易製造,但並不是很好。
劉:現在流行鑽石高音單體,你認為怎麼樣呢?
艾倫豪:許多人以為鑽石高音是硬凸盆高音單體,像金屬高音單體一樣,其實是錯的。鑽石高音單體也是軟凸盆單體的一種,它是將碳分子像灰塵一樣覆蓋在凸盆模子上形成的,並非一塊金屬沖壓成型,其原理跟我們用的絲質軟凸盆高音單體是相似的。高音單體的問題在於高頻域的峰值,一旦出現峰值與峰值之後的鈴振(Ringing),一切都被破壞了,所以高音單體必須避免高頻域的峰值影響了聽覺。
劉:軟凸盆高音單體可以達到很高頻域嗎?像鑽石高音的高頻域?
艾倫豪:那要看你要求怎麼樣的高頻域,我們的軟凸盆高音單體可能在25kHz就開始衰減,不過那是和緩的衰減。別的高音單體可能達到30kHz,不過卻衰減得很陡峭。二者相比,我們的軟凸盆高音單體可以得到更好的高頻延伸聽感。從實際測試中也可看出,如果高音單體的衰減以6dB的和緩曲線衰減,它就不容易產生鈴振;如果以更陡峭的曲線衰減,就會產生鈴振,此時高頻聽起來就會尖銳刺耳。
劉:高音單體如此,中音與低音單體呢?
艾倫豪:其實不僅高音單體如此,中音單體與低音單體也是如此。有些中音與低音單體的衰減曲線同樣很陡峭,此時不可避免的也會產生鈴振,為了抑制鈴振,分音器的設計中就必須對鈴振產生阻尼。其實這樣做是不對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選用衰減曲線和緩的單體。我們不僅在高音單體上採用軟凸盆高音,事實上我們的中音與低音單體振膜材料也是軟質的,為了就是避免鈴振。軟質振膜中音或低音單體有一個好處,當頻率越高時,振膜的發聲區域會越小,此時聲波的輻射也會越完美。換句話說,頻率響應雖然相同,但軟質低音單體會在不同的頻域中得到不同的聲波完美輻射,這是金屬盆低音單體所無法做到的。明天我們到工廠時,如果有機會我們還可以更深入討論。
劉:你認為最早的D28高音單體仍然是好單體嗎?
艾倫豪:就原理上來講它仍然是,不過今天我們有許多高音單體好過它。這就好像汽車一般,二十年前的汽車製造原理跟今天沒什麼不同,但這二十年來汽車的性能與品質提升很多,因為我們用了很多新科技去提升各種性能。喇叭單體也是一樣,我們從開始到現在,設計原理都沒有改變,不過我們在材料上、製程上,其他很多方面都有進步,因此品質也就提升了。我們從來沒有停止過提升品質的企圖,所以產品的品質也一直在提升,你從外面看起來好像一樣,但實際上的品質卻完全不同。
劉:我記得你們以前有軟凸盆中音單體,現在好像沒見到了。
艾倫豪:那是我們最早的D54軟凸盆中音單體,由於我們的喇叭整體設計改變,因此使用的單體也必須配合改變,目前我們早已改用錐盆中音單體,不再使用軟凸盆中音單體了。
劉:你認為Dynaudio的軟凸盆高音單體可以滿足時下的SACD或DVD-Audio超高頻域的需求嗎?
艾倫豪:SACD與DVD-Audio雖然宣稱可以達到數十kHz以上,但是我想其頻寬頂多到達25kHz或30kHz就已經頂天了。為什麼?因為目前還沒有麥克風能夠錄下幾十kHz的聲音。話雖如此,可是我們卻可以聽出SACD、DVD-Audio與CD的不同,問題就在於CD是在20kHz處就已經被完全截止了。這就好像我前面說的鈴振一般,當CD的音樂訊號在20kHz處就被陡峭的切斷時,在高頻域就會產生鈴振。而SACD或DVD-Audio卻可以在20kHz以上慢慢衰減,沒有產生鈴振,二者的聽感當然就會不同。不過,你不需要一個能夠發出100kHz的高音單體,那麼高的頻域裡並沒有音樂訊號,不是嗎?
劉:高音單體的振膜直徑到底是越小越好?還是越大越好?
艾倫豪:高音單體的振膜直徑越小,理論上頻率可以達到更高,我們也有小口徑的高音單體。不過我們用在Evidence的高音單體卻是比較大的28mm高音單體-為什麼?因為高音單體的振膜面積越大,你所獲得的動態範圍也就越大。當高音單體的動態越大時,喇叭的聲音表現就越好。
劉:我記得上次參觀工廠時,你就跟我說過,Dynaudio的喇叭已經不難推了,不過我偶而還是會聽到這樣的說法,你認為原因是什麼?
艾倫豪:早期Dynaudio的喇叭由於用效率換取品質(例如大音圈),因此效率較低,的確比較難推。後來我們改用磁性更強的磁鐵,改良磁鐵總成的做法以提高磁力的效能,已經讓我們的單體比以前提升3-6dB的效率了。所以今天的Dynaudio喇叭雖然不能說效率非常高,但至少是一般正常效率,已經不會難推了。我自己在辦公室就用一部不到100瓦的NAD綜合擴大機推C1,聲音非常好聽,每個人聽了都很驚訝。 我們的喇叭有非常低的失真,非常少的染色,非常快的暫態反應與非常快的動態,或許因為這樣反而暴露了擴大機的缺點,使得一般人誤以為不好聽的聲音來自難推的喇叭。如果你的喇叭染色重,暫態差等,擴大機的問題根本聽不出來,你反而不會發現問題。你知道我們最便宜的Audience系列搭配起NAD這類便宜的綜合擴大機也非常好聽,我甚至要說那是Hi End之聲。我有時在音響展聽到售價5,000美元的擴大機推昂貴的喇叭,卻發出難聽的聲音。Hi End並不代表高價,高價也並不一定Hi End。
劉:有人認為Dynaudio喇叭的低頻不夠多,或許那也是他們誤會難推的原因。
艾倫豪:許多人對低頻表現有誤解,我們的喇叭在低頻方面沒有膨脹,很少失真,能夠發出精確自然的低頻。可是,有些喇叭的低頻充滿失真、膨脹、速度反應慢,此時你就會覺得這樣的喇叭低頻量感多。你可能已經聽到比正常大10dB的失真吵雜聲音,可是並不自知。 多年前,當我們在德國漢堡展示Consequence時,邀請很多人,其中一個人說:哇!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喇叭之一,可是我不能買它。我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我聽音樂有特別的癖好,我需要的音壓至少要比現在還大上20dB才夠。我又問他:那麼你覺得音壓至少要多少才能滿足?他回答至少要100-110dB。我說:等等,我的車裡有音壓計,我去拿來測測看現在播放的音樂有多少音壓。結果我們平均測得超過100dB的音壓。結果他說:我以為聽到的只是八十幾dB的音壓而已。你看,如果聲音好聽,你並不會覺得音壓很大。反之,如果聲音嚴重失真吵雜,你反而會誤以為音壓很高。 我再舉汽車為例。如果你有一部很棒的車,即使開超過時速200公里,也不覺得它快。但是,如果你開一部很爛的車,你根本無法開過時速100公里,這就是同樣的道理。 我再舉一個Dynaudio喇叭好推的例子。我們有一對專業型喇叭BM5A,這是專業用喇叭,我們一年大約銷售10,000對。這型喇叭內建二音路各50瓦擴大機,那只是很一般的擴大機而已,只有50瓦,但是卻能夠把BM5A推得很好,而且是在錄音室專業用。你知道,我們專業喇叭的 效率跟家用是一樣的,差別僅在於它用一個50瓦擴大機推高音單體,另外一個50瓦擴大機推低音單體而已。
劉:Dynaudio現在已經跨足專業音響以及汽車喇叭領域,而且業務越來越好,這是否意謂著你們的方向有所轉變?
艾倫豪:從創業開始到現在,我就一直專注於二聲道家用音響,我喜歡音樂,也喜歡二聲道音響,這是我們的核心事業,也是我們的傳承,我們不曾改變,也不會改變。不過你也知道,最近幾年來整個市場起了變化,我們推出高價高品質二聲道喇叭與高價高品質多聲道喇叭,二聲道喇叭銷售情況不錯,不過高價高品質多聲道喇叭的銷售並不是很成功,因為大部分多聲道喇叭都很便宜,但也不夠好。 大約從1990年起,我們開始涉入專業音響領域,剛開始很多人看不起,認為我們僅是家用音響製造商,怎麼懂專業音響?但老實說,今天Dynaudio Acoustics專業喇叭已經成為領導品牌之一,我們有BBC,有其他很多專業顧客。目前我們的營業額大約有20%來自專業音響,家用二聲道與多聲道喇叭大約佔40%,汽車喇叭也佔40%。 我們的汽車喇叭開始時只做售後服務類(買回去自己改裝),但那只是小生意。到了1996年我們開始供應汽車喇叭給Volvo,不過當時只用在C70上。到了2000-2001年左右,我們開始供應給S80。大約1999年左右,福斯開始跟我們討論,我們做了一些概念汽車喇叭給他們,最後福斯決定在他們的高級車種上採用我們的汽車喇叭,第一個裝Dynaudio汽車喇叭的就是Passat,那是去年。現在福斯在美國的廣告上都打著採用Dynaudio汽車喇叭,這也讓我們的名字越來越受歡迎。而Volvo的新車如XC90等也都採用我們的汽車喇叭了。2007-2008年,我們將會提供大約25- 40萬部高級汽車使用,每部汽車大約要用10-12個單體,這代表一年要供應300-400萬個單體。雖然這個數量與整個汽車市場相比還很小,但這只是起步而已。更大的好處是由於跟汽車廠合作,他們對品質的要求非常高,我們可以經由他們對品質的嚴苛要求提升我們自己的製程與品質。
劉:涉入汽車喇叭領域,因為汽車喇叭畢竟比較便宜,會不會讓音響迷誤以為Dynaudio轉向生產更商業便宜的喇叭,而有損原本的Hi End形象?
艾倫豪:不!明天你到工廠時,就會看到這些年來我們有多大的改變。有些人可能誤以為我們生產更便宜的汽車喇叭給車廠,事實上剛好相反,我們用生產高級音響的製程來製造高級汽車用喇叭,我們從來不曾想過要生產便宜的汽車喇叭。從音圈的繞製開始,都跟家用音響相同。你知道有時候我看到年輕人在聽MP3時,心裡會有一些沮喪,因為他們是那麼的不在意聲音品質,這也讓我憂心音響工業的未來。反而是我在與福斯合作提供試坐車,邀請各地的福斯經銷商來聽音響效果,當他們坐在車裡,聽到好聽的音樂而嘴角泛笑時,我開心極了,因為他們在意音樂的品質。這也意謂著我們製造高品質喇叭的目標可以拓展到其他領域裡。
劉:還有其他車廠與你們接觸嗎?
艾倫豪:有!不過目前我們並不打算發展得太快,因為光是Volvo與福斯的量就讓我們感到吃力了,所以我們必須一步一步來,等我們的生產能力更強之後,我們才會考慮增加合作的車廠。
劉:能否告訴讀者,旗艦喇叭Evidence的設計過程?從醞釀到產品完成。
艾倫豪:首先,我們面對二個問題:如果想要生產一對毫不妥協、非常高價的喇叭,到底我們想要達到的目的有哪些?我們要怎麼讓它實現?當然,我們Dynaudio的哲學就是設計生產頂級產品,所以我們要讓這件產品達到最佳的平衡性、最好聽的聲音重播、沒有動態限制、沒有失真、非常精確,還要能夠跟空間音響效果做最佳結合。 在我們開始進行Evidence計畫之前,我們就發現空間是個大問題,我曾告訴你我們在錄音室所聽到的CD聲音跟我們在家裡所聽到的並不一樣,因為錄音室的吸收聲波情況與家裡不同。我們從錄音室學習到如果要將空間反射音影響降到最低,就必須使用一項我們所研究出來昂貴的科技,那就是DDC(Dynaudio DirectivityControl)聲波擴散角度控制與對稱單體排列。這種做法非常昂貴,因為你必須使用雙倍的喇叭單體,不過對Evidence而言,價格不是問題,所以我們決定採用對稱單體排列方式來設計喇叭。 接下來,我們必須決定使用什麼單體,我們要使用反應速度非常快、非常精確的單體。再來我們要決定喇叭箱體的大小,如果你要做一個非常大的箱體,將會比結實而小一些的箱體來得更會共振。 我記得我們第一個原型喇叭做出來時,高音與中音部分大概與目前的Evidence差不多,但是低音單體卻使用很大口徑者,這使得箱體卻比目前大很多,這是一個很巨大的箱體,我們很難將它放入一般房間中。為了縮小箱體體積,我們花了三年時間來研究發展更棒而且口徑更小的低音單體,使得我們得到的低音量感與使用先前大口徑低音單體時一樣,但是箱體體積卻縮小很多。此外,因為低音單體口徑縮小,使得低頻段的反應更快,控制力更佳,承受功率的餘裕也更寬。
劉:箱體縮小之後,低頻量感真的可以維持原來的量感嗎?
艾倫豪:我相信我們得到了真正很多的低頻量感,而且是很精確,很低很沈,沒有膨脹的低頻表現,那是很真實的低頻。
劉:箱體大小決定之後,是不是要開始考慮喇叭的外觀?
艾倫豪:是的,箱體大小大概決定之後,我們開始考慮Evidence的造型。不過一開始時我們並不考慮造型,我們第一個要決定的是聲音表現的要求,再來是採用哪些科技。聲音表現的要求與科技的使用帶出喇叭單體的使用與安排,最後才是造型設計。由於我們決定採用對稱式喇叭單體安置,所以喇叭箱體就要朝瘦高的方向去思考,而且要結實。
劉:打從開始,你們就決定要將Evidence箱體設計成三個分離的箱室嗎?
艾倫豪:是的,一開始就決定這樣設計,因為三個分離的箱體可以降低箱體的共振,同時也可以讓我們想要對Evidence升級時擁有更多的彈性。你知道高音單體在輸入1,000瓦猝發音時,可以達到19,000G力,此時如果沒有夠堅固的面板,高音單體會因為箱體振動而不可能發出精確的聲音,所以我們用了厚厚的鋁板來安裝高音與中音單體。
劉:為何當初不使用複合式材料來製造箱體,如Wilson Audio或Rockport所使用的那些? 複合式材料不是比MDF板更能抵抗共振嗎?
艾倫豪:其實我們的箱體也可以算是複合式材料,因為箱體不僅是MDF做成,裡面還有數種材料混合,所以也可以視為複合式材料。
劉:你說過,Evidence箱體的外觀是公司內部的設計師所設計的。目前有許多喇叭品牌將外觀設計委託著名的工業設計師來設計,你們曾想要這麼做嗎?
艾倫豪:我們曾經試過,例如在設計Evidence時,我們找來二位外面的設計師,但設計出來的東西並不實際。就說最近的Focus系列好了,我們找來二家專業設計公司,請他們設計外觀造型,但卻都不能用,最後還是我跟馬克完成Focus的外觀設計的。當我們自己設計完成Focus外觀之後,將它拿給跟我們合作多年的無約設計師看,那位設計師說:哇!這一定會是成功的產品。
劉:這是因為外觀工業設計師不懂喇叭科技所致嗎?
艾倫豪:你知道,我想我們的客戶並不是喜歡B&O產品那種人,也不是在找尋城堡的人,他們不喜歡為設計而設計的產品,他們關心的是產品的形象以及產品的功能。有一件事很有趣,大約十五年多以前,我們曾經推出過一對設計型的喇叭Facade(編按:造型趨近三角形),你應該還記得這對喇叭,它的造型非常漂亮,設計感非常好。當我們推出這對喇叭時,我心想應該可以獲得很大的成功。但是事與願違,我們賣得並不好。反而,我們用同樣的單體、一般的喇叭箱體的另一對小喇叭卻賣得很好,銷售量超過Facade的五倍以上。
劉:為什麼?難道當時的顧客無法接受摩登的造型嗎?
艾倫豪:是的,我們的顧客並不喜歡太炫的造型,如果他們喜歡很炫的外觀,他們會去找別的品牌。
劉:為何Evidence要採用二個高音單體,難道只是因為對稱設計所需嗎?
艾倫豪:這有一點難解釋。這二個高音單體並不是一直同時發聲的,如果在非常高頻率時,只會有一個高音單體發出聲音。如果頻率降低,第二個高音單體就會非常溫柔的加入,這意謂著發聲的面積增加了。從整體看,從高頻段到低頻段先是第一個高音單體發聲,接下來第二個高音單體接上,再來是中音單體,最後是低音單體,這樣達成和緩的銜接,而且能夠控制聲波垂直的擴散角度。這種設計的好處之一是,你可以在很大的房間內用Evidence,也可以在小房間內用。
劉:接下來我想談談Evidence的分音器,這個分音器非常巨大,像個擴大機,但它只是個一階分音(6dB)的分音器而已。為什麼必須做得那麼大呢?
艾倫豪:其實這只是將喇叭單體結合起來,而且用DDC控制的分音器而已。
劉:但是一般一階分音的分音器不可能那麼巨大,即使D’Appolito設計的喇叭也沒有那麼巨大的分音器啊!
艾倫豪:沒錯,因為這些喇叭的分音器並沒有「DDC控制」的設計。我們用這麼多單體,設計分音器,還有,控制每個單體的聲波擴散角度,就是這樣而已。
劉:如果採用同樣的對稱佈置單體,但是並沒有使用這種控制線路時,是否就無法控制單體的聲波擴散角度?
艾倫豪:沒錯!,此時有些單體的聲波擴散角度可能有60度,有些40度,有些可能100度。但是這樣是不行的,我們必須將每個單體的聲波擴散角度控制得一樣。由於DDC控制網路可以將單體的聲波擴散角度控制在比較窄的範圍內,因此聆聽者可以聽到更多的直接音,不會被太多反射音干擾。你知道嗎,DDC控制網路可以讓聆聽者更遠聽音樂,大約是一般喇叭的四到五倍遠都還可以聽到精確的聲音指向,它可以減少75%來自天花板與地板的反射音。很多喇叭如果近距離聽還好,因為可以聽到比較多的直接音,可是如果稍微遠些聽就不行了,因為聆聽者聽到太多的反射音,擾亂了音樂該有的本來表現。幾年前當Evidence在CES推出時,有一個人一直仔細觀察Evidence的分音器,後來他跑來問我們的工程師,問那個東西是不是分音器?它是怎麼設計的?我們的工程師就問他是誰?怎麼對分音器那麼有興趣?那個人說他是某著名喇叭廠的設計師,想要瞭解Evidence的分音器到底如何動作的。我們的設計師一知道他的身份,當然就不告訴他了,這個分音器還是有一些機密存在的。
劉:Evidence分音器上使用不少元件去控制,元件使用愈多,不是意謂著失真也會越高嗎?
艾倫豪:不!這些元件並不使用在音樂訊號通過的路徑上,所以不會增加失真。如果你仔細看Evidence分音器所使用的元件,就會發現我們用了非常高級的材料,例如空氣電感,PP電容等。我們選擇最高級的元件,就是不要讓元件的失真損害了音樂訊號。
劉:當你已經決定採用的科技、喇叭的安置、箱體的大小以及喇叭的外觀之後,已經可以做出一個完整的喇叭,那時你是怎麼決定從喇叭所發出來的聲音是正確還是不正確的呢?
艾倫豪:這是很長的一段歷程,我們先是歷經一段很長的測試過程,接下來又是很長一段的聆聽過程,其中光是最後微調聲音就花了二年時間,整個研發Evidence的過程至少花了六年時間。
劉: 花了六年時間才研發成功Evidence,在這六年之間,可能有新技術出現,也可能有新的外觀流行趨勢,難道你們不擔心花了那麼久的時間所推出的Evidence落伍嗎?
艾倫豪:我們一點都不擔心,我們的設計與外觀並不是很瘋狂的,Evidence是在1999年CES推出,一直到今天都還不落伍,它可說是Timeless的。其實,像我們的Contour系列推出迄今已經超過16年了,它還是一點都不落伍。假若你把外觀設計得很時髦,說不定二、三年後新流行風潮一起,這種設計就落伍了。而我們的設計不同,我們所設計的外觀都不瘋狂,而是著眼於耐看。我相信所有我們的顧客都不希望我們的產品隨著流行潮流趨勢去設計,他們希望的是耐久的設計。
劉:當你們在做聆聽調整時,所使用的參考素材是什麼?
艾倫豪:各種類型的音樂,各種的CD,還有一些現場錄音。在這個階段中我們得到很多的經驗,我們邀請很多的人來聆聽,拿去許多不同的空間去聆聽,跟很多人一齊討論,這之間真的經過很長的時間。
劉:我們都知道搭配的擴大機也很重要,聆聽過程中,你們使用過哪些擴大機呢?
艾倫豪:當然我們自己發展出來的Arbiter前、後級是參考其中之一,此外我們曾使用小功率A類擴大機,真空管擴大機,還有大功率擴大機如Mark Levinson、Accuphase、Burmester等等很多。如果你想要妥協,就不會使用那麼多的擴大機去試。
劉:到底是誰做最後的決定,說:好Evidence的聲音這樣就對了!艾倫豪:在過去很多年之間,我就是那個最後決定的人。Evidence的聲音也是我做最後決定的。不過最近推出的Focus系列就已經改由我們研發部門的領導者來做決定了,我可以完全信賴他,我們甚至可以在電話中相互討論聲音表現之後,我就已經可以瞭解聲音走向了。因為我們已經在一起工作20年了,所以相知甚深。
劉:我聽到有人在問:如果Evidence的箱體能夠做得更大些,可能還可以獲得更多、更低沈的低頻表現,你認為呢?
艾倫豪:我認為目前的Evidence已經擁有足夠低沈與量感的低頻段了。如果我們將Evidence的箱體增大,意謂著我們將使用更大的低音單體,不過我們的目標是要讓箱體更結實些。在美國、歐洲以及大部分地方,消費者都希望能夠有結實不巨大的箱體。不過我也知道,我們中國大陸的朋友希望能夠有更大更大的低音單體,以及更大的喇叭箱體。
劉:喇叭的製造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你只要買一些單體,用電容電感電阻按照電腦指示做成分音器,找來木箱安裝,這樣就會響了。有些可以響得很好;有些卻響得不好。即使如此,許多這類的喇叭還是可以賣得很昂貴。為何消費者能夠接受這樣的產品呢?
艾倫豪:我知道有少數某些昂貴的喇叭聽起來聲音並不好,它們只是展現一些瘋狂的點子而已,但是這種產品還是有客戶。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舉個例子來說明。我跟家人去度假時,一定也會拍照,並且洗出來看。我喜歡的色彩是百分百自然中性的那種,但有些人卻喜歡紅一點,或黃一點。如果到了旅館,打開電視,你會發現每部電視的色彩表現都不一樣,但是人們卻都喜歡。這就好像喇叭聲音的色彩,有太多喇叭的聲音是有色彩的,但是有些人卻喜歡聲音有色彩,因為他們覺得聽起來很棒。 但是,我們無法接受這種喜歡色彩的客戶,我們要的客戶是喜歡音樂聽起來真實的人,但是有些廠商卻選擇另外的路子。我想沒有廠商能夠得到所有的客戶,你必須決定要走哪一條路。最重要的是讓顧客知道我們在做什麼?我們的產品能夠提供什麼?讓他們知道他們能夠獲得什麼?這樣你就會發現你的目標客戶,他們會買你的產品。 你知道,有些人喜歡Benz,有些人喜歡BMW,有些人喜歡Audi,這些車都有他們自己的特質。如果有一天這些車廠把自己的特質去除,生產完全不同的車種,此時消費者一定會感到困惑。
劉:你有沒有想過將Evidence的低音單體改為主動式驅動?這樣可以讓用家可以更容易的找到搭配的擴大機。
艾倫豪:或許這是個好主意,如果我們思考Evidence的延伸型號時,可以將這個點子考慮進去,不過目前我們尚無這樣的計畫。就我所知,目前Evidence的用家至少有80-90%非常滿意,他們滿意於動態表現,低頻段反應,滿意於精確的聲音等等。假若您想將Evidence用在AV上,那就需要更多的低頻延伸,我們也有搭配的超低音喇叭可用。
劉:我曾經在不同的場合聽過幾次Evidence,有的好聽,有的不好聽。不好聽時總是覺得低頻量感不夠,高頻段比較銳利,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艾倫豪: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們自己為Evidence做過很多次的現場展示,聲音表現都非常好。要讓聲音好,現場的調整是很重要的,一般喇叭不能太靠牆擺,因為低頻段的反射會讓低頻段膨脹起來。但是Evidence卻可以靠近牆擺,因為Evidence的單體聲波擴散角度經過仔細的控制,反射音的影響較小。我想如果你聽到不好聽的聲音,可能就是調聲的問題。 有一次我去法蘭克福Hi End音響展,我在前一天晚上到達,我們的人員在聆聽室設定喇叭,半小時之後我開始聽。結果我感覺好像少了很多東西,我懷疑是否我開長途的車之後,耳朵被噪音吵的有一點聾,所以聽不到該有的音樂細節。我就到處找看是什麼原因。當時在場的是我們的一個銷售經理,他帶了一種新的喇叭線來用,廠牌我已經忘了,是許多雜誌的參考線材。我告訴他,或許我們可以更換喇叭線再試試看,他說不不不,這已經是非常好的線了。結果我們還是換上我們自己的線材,一聽之下完全不一樣,那才是我們想要的正確聲音。有時候線材的影響還真大。
劉:我曾在日月音響聽過Temptation喇叭,用Audio Research擴大機去推,聲音非常好。可能是ARC的管機特別適合Dynaudio的喇叭?
艾倫豪:我們在香港的展示間也有Temptation,你知道香港「音響技術」雜誌的Rebecca與大草嗎?他們來看時,說我們的展示間對於Temptation而言可能太小了,我說你不妨試試看。結果他聽了之後大叫這真是太神奇了,我簡直不能相信!
劉: E v i d e n c e M a s t e r會不會比Temptation更挑剔空間?
艾倫豪:我不認為!我想這是整體平衡性的問題。我有一個很有錢的客戶,他住在美國芝加哥,他在郊區買了二棟房子,將它改建成一棟地下室一層、地上三層的房子。他建造了一間很漂亮的聆聽室,買了EvidenceMaster與Arbiter前、後級。我去過二、三次,那裡的聲音真是太棒了,我告訴他真想在這裡度假,請讓我在這裡住上二星期,每天從早到晚聽音樂就可以。那真是太棒了!
劉:Evidence Master真可以在很大的空間中使用嗎?我有點懷疑。
艾倫豪:我想像音樂廳那麼大的空間是不可能的,因為Evidence並不是PA喇叭,PA喇叭的效率起碼也比Evidence高個10dB以上。不過有一次我飛去廣州白天鵝音響展,那次由「音響技術」的大草以及我們的亞洲分公司周先生負責佈置調聲。我在前一天晚上到達展場,那個展廳很大,大概可以容納三百人吧!我的心頓時涼了一半,心想這麼大的空間怎麼聽Evidence? 我記得當時用的是MarkLevinson擴大機,我站在最後面聽,會場內坐滿聽眾,在那麼大的廳中,喇叭顯得很小。當時我聽到的聲音讓我自己也嚇了一跳,因為細節是那麼的多,那麼的乾淨,聲音是那麼的平衡,聽眾們聽了都很興奮。
劉:你建議Evidence的用家使用Dynaudio的OCOS喇叭線嗎?
艾倫豪: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我們在15年前買下這種喇叭線的技術專利,我認為它是最好的喇叭線之一,不過我不認為它是最好的喇叭線。線材與擴大機的搭配很重要,我想用家應該多試過幾種喇叭線,找出搭配最平衡的線材。
劉:我想問一個笨問題,到底用真空管機搭配Evidence好?或是用晶體機搭配比較好?
艾倫豪:這也很難說,無論是晶體機或真空管機,我都聽過很好的聲音,Arbiter就是晶體機。不過如果以瀑布圖來觀察,你就會發現喇叭與擴大機之間有多少能量在往返著,那會產生很多問題。如果以這個觀點來看,或許真空管機是個不錯的選擇。 幾年前數位擴大機興起,可是我只聽過極少聲音好的數位擴大機,而老的真空管機與晶體機還是活得好好的。你知道科技有時候不能代表所有的事,我們自己有附帶DSP處理的專業監聽喇叭,用DSP可以處理很多難題,讓聲音更好。但是當你使用越多的DSP時,就會發現音樂中好像開始少掉一些什麼。
劉:你們有測試過Evidence的失真率嗎?
艾倫豪:當然有,不過我已經忘了正確的數據,但是我記得是非常低。你知道Evidence有一個很強的特異功能,那就是能夠展現非常大的動態與非常微小的動態。我說過LP唱盤上的唱臂一定要設計得非常平穩,這樣才能拾取最多的音樂細節。這就好像Evidence上面的那塊鎖高音與中音單體的厚重鋁板,由於它的質量很重,因此給予單體非常穩固的基座。當單體在振動時,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加速特性,此時細節就非常多。我不知道怎麼形容這件事,或許可以說是Dynamic Resolution,或許是動態的解析非常高,所以才能在極大與極小時都聽到很多的細節。
劉:你認為用在Evidence身上的科技仍然是最好的嗎?
艾倫豪:我不敢說那是世界上最好的喇叭科技,不過對於Dynaudio的喇叭而言,用在Evidence身上的仍然是我們最好的科技。我們還把這種科技往下延伸用到比較便宜的機種上。有些我們用在Evidence高音單體上的結構、磁鐵系統等技術經驗,我們現在已經用在最新推出的Focus身上了。當然Focus與Evidence並非同等級,但是因為我們將設計製造Evidence所得來的經驗用在平價的Focus身上,使得Focus能夠做得更好。 有時我們進行一項不計成本的研究計畫,花了很多錢,但是日後我們卻可以將研究經驗成果的百分之三十或四十用在非常便宜的機種上。這就像以前只有昂貴的大車才有ABS煞車系統,但是今天幾乎所有的車都擁有這種煞車系統。更高的科技,更便宜的產品,這就是我一直在嘗試的。你知道設計完成一對非常高級的喇叭是很有意思的,但我往往覺得能夠將Audience 52或Focus140這種喇叭做得聲音非常好,但卻又人人買得起,這才是我更覺得驕傲的地方。你知道的,要將喇叭做到更便宜更好是很難的。
劉:最後一個問題,Evidence這個名字你是怎麼想出來的?
艾倫豪:每次有新產品時,要為它想個名字往往是很困難的,就像你要辦雜誌時,雜誌的內容很容易想好,但要想個跟雜誌內容相配的雜誌名稱就非常困難,你會發現好像所有的好名字都已經被人用過了。你知道Evidence是英文,它有想要證明某些事情的意思,我們的意思就是它可以證明某些事情。有了名字之後,這個產品就好像具有某些特質一般。
喇叭調音小細節
不要期待把買回家的喇叭隨便咚一聲丟在牆邊,就可以讓一切到位。下面將為您介紹如何讓家裡的喇叭發揮他們應有的表現!
現在我們想像你已經把新的喇叭(自然是Dynaudio的喇叭摟,嘿嘿)買回家在開箱了,但如果你只是把它們隨意地擺放,隨意找個插座插電……我覺得不行!跟著下面的步驟,讓家中的喇叭發揮全能——不需要改造整個房間就能辦到!
暖機
買新車的時候,你會接收到很多嚴格的指示,像是前幾百公里要慢慢來、不要重踩油門,先把車暖一暖,讓引擎先跑順再做衝刺。你會遵循這些指示,然後漸漸車子變得好開,連座椅都坐起來越來越舒服。
這和喇叭的原理是一樣的,如同汽車的引擎,它們都是機械結構——音圈、喇叭框和震模,都是會運動的零件,每樣都需要先讓他們跑一跑放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先用比平常聽大一點的音量,播個30小時左右的音樂,不必一次播完,我們完全了解為什麼你可能沒辦法完成這個部分哈哈。在運轉了這麼久之後,你的喇叭才能符合我們設計師所期待地運作。如果你有興趣的話,也可以自己做一些實驗——把它們放在不同房間,聽一下,關上門,讓音樂再播個三天三夜。當你回去再聽的時候,將會聽到不一樣的聲音:更有彈性,更多細節,也更有音樂性——而且你一定聽得出來。
擺放位置
我們預設你的家中沒有專門設置一個只放了一組音響系統、一張椅子的專業試聽室(就算是我們的工程師也沒有這樣的空間,即使他們大概都已經求過另一半了)所以說,在家用膠帶在地上做記號、用雷射筆和量角器來測量有點太誇張了。但你還是可以應用一些我們在測試時會使用的技巧。
舉例來說,如果喇叭後面有反射孔,他們會需要一點緩衝的空間。先播一首你常聽的音樂聽幾分鐘。接著把喇叭往前移幾公分,可以聽出來聲音會比剛剛好一點。就這樣聽一下、移一下,將喇叭反覆往前調整,直到聽起來又開始變不好聽了,再將喇叭往回調到最適合的位置。放心,絕對不會聽到後來最好的位置是在客廳正中間。
你大概會發現最後自己和喇叭這三個點,剛好可以連成一個等腰三角形。你位在頂角,兩個喇叭位在底角。最理想的狀態之下,你也會離背後的牆有一段距離。
現在試試看改變你和喇叭間的距離,調整頂角和底角的角度。這個動作有一個術語,叫做 “toe in”,意思就是「愉快地浪費一個星期天的下午」。反覆聽、調、聽、調,重複播放你最愛的那首歌,每次都把位置往前調整一點,直到聽起來最好聽為止。你要怎麼知道是最好聽了?音場(聲音的廣度)會改變。當一切恰到好處時,樂器會在合音中聽起來剛剛好在正確的位置,聽起來非常和諧,不會有雜音從奇怪的角度反射產生干擾。
你可能會注意到喇叭並沒有直接指向你發聲。並沒有關係,這並不是一個調音的關鍵。我們的設計也確保了離軸的聲音表現,可以像在軸心一樣扣人心弦。
線材
我們可以(也將會)寫一整篇關於線材的文章,但是現在我們會先分享幾個基礎的技巧。讓線材從喇叭到擴大機的長度越短越好。越短的線材代表著越少的阻力、越少受到干擾的機率,因此能更好聽。可以的話,兩邊的喇叭盡量用同樣長度的線材,以確保聲音的一致性,再次重申,可以的話,最好不要讓喇叭線交叉,或靠主要電源線太近。
腳釘
地板不平嗎?這就是腳釘的用處。它們幫你把喇叭站好站穩,對準該對準的發聲位置,無論是垂直或水平的方位。
你可能會顧慮到家裡漂亮的實木地板,這時候橡膠墊片就可以派上用場,不僅是對你的地板或喇叭都很實用。如果你是在地毯上使用腳釘的話,那對喇叭的幫助會非常大。它們可以確保你的喇叭不要陷入地毯裡面,或在播音時晃動。
如果你使用的是Dynaudio的腳架,你可能會注意到腳架頂端也有腳釘,那是用來穩固喇叭底部,並將震動降到最低。如果你沒有使用我們家的腳架(雖然我們很希望預設你是),安裝時可以在喇叭底部的四個角落加上小小的豆狀黏性油灰,來達到類似的效果。